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答案】 (1). b (2). d (3). 西北或偏北 (4).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 ③ (6). 降温减湿 (7). 西风带 (8). 温和湿润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我国“东风号”帆船参加环球帆船赛为背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季风的形成原因,世界洋流分布及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空间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相关知识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详解】(1)起航日期是10月22日,距离太阳直射赤道的9月23日之后一个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是23.5/3≈8°S,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是距离太阳照射点所在纬度8°S最近的地方b,此时越往南白昼越长,越往北白昼越短,d在最北边,所以d的白昼最短。

(2)我国2月份是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是西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读图可知,位于①时,洋流是向南流动的加纳利寒流,顺流;②处是顺西风漂流;③处的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逆流航行;④是顺着北大西洋暖流,所以逆洋流航行的是③;①海域是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导致海边的气温降低,空气干燥。

(4)海牙因位于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点睛】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个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形成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影响。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42.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或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小镇。下图为“江苏、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江苏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南部地区,浙江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浙江省______部地区。 苏南地区特色小镇的类型以___________________和创意创业类为主,其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的刺绣小镇、浙江的丝绸小镇等历史经典小镇,在振兴特色产业的同时,还注意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保护生态、优化社区服务与环境。这体现了特色小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相融合协调发展的方向(填序号,仅选一项)。

①生产、生活、资本 ②生产、生态、生活 ③经济、社会、文化

(4)江苏、浙江两省建没与发展特色小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北 (2). 高端制造 (3). 科技发达、特色产业基础好(经济基础好) (4). ② (5). 促进调整产业升级 (6). 促进城市化 【解析】 【分析】

该题以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产业区位条件、发展方向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详解】(1)读图可知,浙江省北部杭州湾附近的特色小镇分布最为密集。

(2)仔细观察图例,题目提示有创意产业类,和它并列并且数量较多、分布密集的图例还有高端制小镇;高端制造业偏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核心区位条件是技术水平高,制造业是对原料、半成品的加工,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

(3)在“振兴特色产业、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保护生态、优化社区服务与环境”中,没有“资本”的含义,①排除;“保护生态”在选项③中没有体现,只有②的“生产、生态、生活“可以全面体现发展方向。

(4)特色小镇的建设,侧重于高端制造业产业,比原来的传统产业需要更高的科技水平,需要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产业协作,取代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了产业的升级。由于特色小镇的大量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把附近的农民就地转化成制造业的生产者,完成了人口城市化的转变,相应的产业需要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由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人口、土地、产业都转化成了二三产业方向,促进了城市化的提高。 【点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在“振兴特色产业、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保护生态、优化社区服务与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特色小镇,一镇一品,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全面发展,完成了产业升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以占全国2%的河流径流量,承担着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用水。由于水资源紧缺,沿岸各省区在黄河取用水时都遵循严格的水量配给。

材料二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表为“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表”。

(1)黄河干流的径流量从兰州到河口有所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或减少),其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和不同的干湿地区,一方面为沿岸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另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在黄河沿岸省区中,山西调用的水量季节差异明显小于其他省区,从用水结构来看,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黄河干流输沙量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或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库拦沙作用。这种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答案】 (1). 减少 (2). (工)农业用水量大 (3). 水能 (4). 工业与生活用水比重较大 (5). 减少 (6). 植被恢复 (7). 整体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人为原因对黄河流量、含沙量的影响,考查学生读图、表格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表格资料数据可以读出河口的径流量比兰州的少,因为途中经过了宁夏平原和河套灌区,沿途气候干旱,降水量很少,而大量的灌溉引水和沿线城市的工业用水,导致水量减少。

(2)黄河流经不同的干湿区,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流经三大阶梯有巨大落差,可以提供丰富的水力资源,提供大量水电清洁能源,山西省调水季节性不强,应该是和季节性不强的工业生产活动多有关,还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的季节性差别不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2012 -2016 年平均的平均输沙量明显比1987 - 2000年平均输沙量小的多,输沙量是河流含沙量与径流量的乘积,黄河的总径流量小,而含沙量曾经巨大,经过水土流失的治理,植被恢复,河水的含沙量大减,加上上游水库的建设,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区,导致下泄的河流含沙量减小,输沙量也就随之减少。这种变化体现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整体的变化,体现了整体性。

【点睛】黄河沿途气候干旱,降水少,黄河数量不大,但黄河水浇灌了沿线无数农田,养活了许多人口,沿途工农业消耗大量黄河水,使到达下游的水量减少;农业用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工业、生活用水没有;黄河90%的泥沙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经过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坡耕地该梯田、修建水库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东芜、中山等 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作为中国经济新引季受到世界嘱目。

材料二 图甲 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及部分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表A为“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产业对比表”。

(1)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国家政策、多侨乡等区位条件,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与港澳融合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之一,其新的发展优势区位条件有 、 。

(2)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具有的第 产业优势,对广东的转型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东莞、中山的优势产业由 密集集型为主向 密集型为主转变,深圳正发展为 中心,这些都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发展动力和经济支撑。

(3)为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 科技实力雄厚 (2). 产业(经济)基础好 (3). 三 (4). 劳动 (5). 技术 (6).

全球科技产业创新 (7). 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完善基础设施(交通)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港珠澳大湾区为背景,考查学生读材料、图、表格获取地理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一、二问比较简单,认真阅读材料就可获得答案;第三题,区域大发展应从不同地区分工与协作,完善交通运输等方面思考。

【详解】(1)珠三角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产业升级,现在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壮大起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港澳一直具有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的优势,东莞、中山开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正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深圳的优势产业很多,除了金融,其余都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充满了科技创新的氛围。

(3)促进区域的发展,需要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扬长补短,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区域发展体系,同时需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形成路网完善、各项服务设施齐备的发展环境。

【点睛】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实现互利合作、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立足于扬长补短、开放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各城市、各区域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需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形成路网完善、各项服务设施齐备的发展环境。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67cn4xfky6o2vt5lzj67d82u9zjet00idw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