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提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6:50: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笔记

第一讲:天地人和的农耕文化

1.文化的定义:人类实践及其成果。

2.农耕文化的定义:围绕粮食生产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

3.中国的地理环境从地形地貌上看有四周受阻和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自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第三级阶梯从第二级阶梯以东至海岸线,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中国的三位先民:伏羲氏:完成了从狩猎向畜牧养殖业的过渡。神农氏:中国农耕的创立者。有巢氏:原始巢居的发明者。从出土文物看,中国的农耕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代。代表就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位于河南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是其中的一个村落遗址。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浙江省。主要栽培水稻,代表性的农具有耒耜。

5.中国农耕文化的景观有:村落、梯田和水利工程。村落构成的基本要素:方便农耕、人口聚集、房屋成群。梯田的作用:治理水土流失,增产保收。云南的哈尼梯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高级数多达5000级左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广西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 水利工程的代表有郑国渠和都江堰,分别由郑国和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另外还有坎儿井,坎儿井始创于西汉,是流行于古代西域的水利工程。我国新疆吐鲁番就有很多坎儿井。 6.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农耕的结果取决于自然与人力两方面的因素。

8.在农耕生产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并形成了“耕战”和“耕读”传统。 9.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家族本位,天然的伦理关系是形成家族本位特点的重要基础,当伦理这种天然的基本关系被制度化以后,家族本位就开始固定下来。家族本位的文化契合了农耕实践,对社会

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中国人的个性不足之足之弊,表现为个人财产不能自主,必须归全家所有,并由家长掌管。表现为人身缺少自由,个人活动须从家庭利益着眼,结婚是为了衍续先人血脉,生儿育女是因为考虑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居家是因为“父母在”而“不远游”,仕进是求光耀门庭,保全自身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等。

一是崇古重老。这从两个方面去认识。第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离不开经验的指导,而经验的获得主要靠日复一日的积累。因此,人们非常重视经验。而年龄越大的人,经验越丰富,久而久之,形成了崇古重老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形成了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在农业社会中,“孝”的观念有助于家族稳定和社会稳定,于是,以“孝”为基础的父系家长制就演变为社会的宗法制。它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孝立身、以孝治天下的原则成为普遍的人生准则和社会规范。具体表现:社会稳定,但进步缓慢。同时,也培育了个人的权威态度和权威人格;凡事听命于传统,只求适应不求革新,自我抑制,退让内向等。不断积淀的权威态度与权威人格,往往让人变得十分麻木,特别能容忍。即使碰到贪官污吏,人们也是能忍则忍,不会思考如何制约贪官污吏产生的问题。

10.农书: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初年问世的《农桑辑要》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明代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涉及农业技术与农业政策的综合性农书。

第二讲: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伦理文化

1.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伦理着重于关系,道德着重于行为。

2.在中国社会结构的类型上,梁漱溟认为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说。梁漱溟认为中国人不自私,而是“互以对方为重”。费孝通认为中国人是自私的,其行为可概括为“自我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以家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为坐标,全部社会关系也都以此为依据加以建构,以父子关系定君臣、官民的上下关系,以兄弟关系定朋友、同事之间的平辈关系,以夫妇关系定社会上的男女关系,从而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纳入到这个社会关系网之中。所谓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是指国家政治、社会经济、人际交往都纳入伦理关系之中。在政治上,具有鲜明的“家国同构”特征,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架构建立起社会等级秩序,而维系这一社会秩序存在的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而纳国家

政治于伦理之中。在经济上,父子、夫妇财产不分。在一个大家族中,父母在堂,则兄弟不分财产,祖父在堂,则祖孙三代都不分财产。传统社会以家庭、家族为经济单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关系呈现伦理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血缘基础的伦理亲情为最真切的情感。 3.古代宗法制的发展时期:

西周时期,贵族宗法制度完全确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门第宗族制:两汉时期门第宗族制逐渐形成,直至唐后期门第宗族制才走向衰亡。 庶民宗族制:宋代至清代的主要形式。同一祖先的子孙间相互联系,以族长、祠堂、族规等形成的宗族权力,维护与推动家族发展。

4.孟子“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社会要实现尊卑有序,就必须对人们进行“三纲五常”的教化。东汉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编成《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的伦理进一步完善。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爱孝悌,循礼行义,尽忠守信,尚廉知耻,明智勇为,克己慎独。

第三讲:和而不同的生活文化

1.冠,是古代贵族所戴的帽子,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女子到了十五岁要行“笄礼”。獬豸冠为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故又称“法冠”。进贤冠为儒者所戴,又称“儒冠”。 鹖冠为秦汉前武官所戴,又称“虎贲冠”。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典礼上所戴。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为文官所戴,皮弁为武官所戴。百姓不著冠,但以黑色青色的帻包头,故百姓又称为“黔首”。

小花帽是维吾尔族人最典型的首服,一般为四棱、六角或圆形,图案繁多,非常精美,男女出门都喜欢戴小花帽。衣服一般穿衬衣,外套无扣、宽袖、对襟的长袍,俗称“袷袢”。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傣族女性一般喜欢窄袖短衣和筒裙,能够充分展现女性修长苗条的身材。

古人的佩饰常有警醒的作用,如佩弦、佩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常佩弦以自急。”

2.传统服饰有什么文化特征?答:(1)传统服饰的社会伦理特征。古人强调服饰的等级与贵贱。各个朝代的服饰制度对上自天子,下至百姓的服饰式样、色彩、质地、穿着场合都有明确规定,说明传统服饰中有很强的社会伦理色彩。传统服饰的社会伦理功能不仅体现在服

饰的等级制度上,还体现在服饰对于社会角色的象征性。(2)传统服饰的自然美。传统服饰注重服饰的质料、纹样、色彩、式样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统一,追求服饰的自然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人向往自然、顺应自然,力图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3)传统服饰的含蓄美。传统服饰的风格是与中国人内敛、平和、中庸的价值取向一致的,总体风格是美观大方、含蓄雅致。

3.中国传统的饮品是茶和酒,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茶开始正式成为一种饮品。至唐代,饮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陆羽写《茶经》,中国茶文化也随之形成,陆羽也被尊为“茶圣”。

4.中国饮食的习惯有哪些?(1)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先秦时期,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约在上午九点吃。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飧”,约在下午四点吃。到汉代以后,一日两餐才渐渐变为一日三餐。(2)从分食到合餐。从商周开始,中国人的饮食采取的是分食制。到宋代,由于椅子的普及,大家可以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合餐渐渐增多。到明清时,合餐已经成为主流。(3)以热食、熟食为主。以热食、熟食为主,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4)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取材广泛。

5.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以味为主的烹调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关键就在于味,味是中国饮食的灵魂。中国饮食主要体现出色、香、味,至于是否有营养则不太计较。所以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比起西方饮食,更重视烹调的技法、选料、刀工、调味、火候等。为了追求这种美味,中国人把食物的做法分为煮、烤、蒸、炒、炸五大类,为此产生了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最具代表性的是满汉全席,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2)传统饮食的“和合”特征。首先,中国传统饮食在食材选择上注重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饮食在食材选择上要求多样化,主食与副食搭配的膳食理念保证了人们对营养摄取的平衡。中国饮食不仅强调主食与副食的搭配,而且还强调主料与副料的融合。这种搭配与融合本身就是“和”的表现。其次,中国传统饮食在食品烹饪上强调“咸、苦、酸、辛、甘”的五味调和。再次,在餐桌上,中国人吃饭营造一种其乐融融、同欢共乐的就餐环境。

(3)传统饮食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饮食,除了食物本身的味道给人味觉的享受之外,食物的颜色、形状和名称,餐具的品质和风格以及就餐的环境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传统饮食的礼仪特征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很自然地渗入到饮食。在各种食礼中,都强调尊卑、长幼之别,如宴席上必须以主宾、长幼、尊卑、亲疏、贵贱排列座次,同时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范,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6.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尽量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将实用和审美高度统一起来,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2)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古人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古人选址讲究风水,不仅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其目的都是构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3)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从建筑的布局、结构、高低、大小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7.古代交通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古代交通的等级制度。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别尊卑、定贵贱,在交通工具上作出严格的规定。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作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另外,行路的“礼”也体现了等级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实行行路之“礼”,主要是行路、行车实行的交通避让或回避制度。

(2)“天人合一”的道德传统。在古代,整个交通系统以一种低碳、环保的方式与自然界保持高度和谐,不会导致能源与气候的危机。西周时就建立“列树以表道”的路边植树制度,后代一直沿袭这一做法,使得我国古代交通一直处于一个良性状态。

(3)重本抑末的农业思想。从事交通业的人员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交通业的发展。

8.古代的婚丧嫁娶。婚姻习俗包含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治丧程序主要包含初终、入殓、出殡和丁忧守孝。

9.传统节庆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传统节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征。从我国传统节日来看,很多都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从时间安排上看,传统节庆体现出与农业生产忙闲有致的模式相一致的特点。从节庆的活动来看,传统节庆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吃”,则更体现出农耕文化庆祝丰收的节庆风俗。

(2)传统节庆体现了宗法文化的特征。中国长期处在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重血亲人伦,讲究礼教德治、长幼尊卑、贵贱有别。很多节日都要祭祖,如春节、清明、中元节等,体现出“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从春节拜年的习俗来看,更能看出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文化的特征。

(3)传统节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如春节迎新,清明踏青、折柳、荡秋千等活动,端午赛龙舟、插艾叶菖蒲,中秋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提要 的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提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67wk855dd4zk8m0hvkq6k2tg1xu6l00s2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