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全球变暖的影响】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答案】11.D
【解析】11.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的厚度增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排除A、C;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错误;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对冻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该题主要根据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从而对冻土、植被、河流、农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即可。
(2017年海南卷)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9—11题。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9.【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10.【防灾减灾】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11.【自然灾害的特点】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题。
图2
6.【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答案】6.B
【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6.A 7.D 8.C
【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
(2019年北京卷?节选)36.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8分)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019年天津卷?节选)1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