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材之困: 国学应该学什么?
摘要:
3月中旬,北京某公立小学的一位家长向学校发出公开信,请求校方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背诵《弟子规》,并提出“我的孩子应该有不背《弟子规》的权利”。事件迅速发酵,引发学界和教育界的持续讨论。
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种“读经”活动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企业中流行开来,出版机构使出浑身解数编著各种国学教材,诚可谓对过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一种拨乱反正。
一直以来,国人崇尚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的两分法,究竟哪些内容能登入现代教育的大雅之堂,哪些内容应该弃之如敝屣,需要教育家和学者们的火眼金睛去筛选。然而一本《弟子规》即可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议,遑论在五千年的典籍中大浪淘沙。
对国学经典的筛选,绝非一人之功可以完成。为此,《凤凰周刊》组织了此次圆桌讨论,收集各方意见,希望能为教育主事者和实践者提供某些参考。
《弟子规》并非文化垃圾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 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人对《弟子规》非常推崇,过去称它是“开蒙养正之最上乘”姑且不论,现在也有人说它是“圣学的骨干”,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很多地方在实施国学教育时,往往从教授《弟子规》开始。坦率地说,在众多传统的蒙书中,我并不喜欢《弟子规》。但是,对于一些人无底线地贬斥《弟子规》,直斥《弟子规》是文化垃圾,是培养奴性的工具,是毫无操作性可言的陈腐教条,现代人读《弟子规》不过是闹剧、笑剧和悲剧,我也很不赞同。
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读《弟子规》,而在于以怎样的情怀对待《弟子规》,以怎样的态度阅读《弟子规》。学习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知识之学,一种是心性之学。所谓知识之学,就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当作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文本,通过它知道古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有哪些要求;所谓心性之学,是指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指南,作为培养道德的原则,要在日常生活中
践行。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很多人对《弟子规》的批评,着眼的是后一种意义。
实际上,《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我认为即便是在今天,也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不仅有普时性,而且具有普世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轻诺,进退错”,如此等等,无论是古代君子,还是现代公民,都有必要据此做,依此行。即便我们以一种挑剔的眼光,也很难说它哪句就是绝对错误的。但它通篇这个不许,那个不要,简短的篇幅中,就有数十个“勿”字,这对于养成学生批判的精神、质疑的习性、任何时候都独立自主用运自己理性,的确无益。
《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对孩子天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或许有抑制作用。但正如美国爱家协会主席杜布森博士所说,“没有堤岸的河流,不过是一片沼泽。”河流是需要有堤岸去约束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规范和引导,而不能完全放任,这也是“教育”二字的应有之意。
对《弟子规》的评议,往往针对的不是《弟子规》本身,而是因为提倡得不得法,批评也就不到位。比如,一些老师和家长之所以让学生读《弟子规》,是基于学生读后更加听话,习惯更好,容易管理。这种心性之学的学习方法,功利性的用心,都容易招致批评。同时,有的专家在不了解其本旨的情况下就率尔批判,比如说“亲有疾,药先尝”不科学、是把孩子当作实验品,也遗人笑柄。
还有观点认为,《弟子规》不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弟子规》之所以能流传广、影响大,能够在儿童少年的课堂上风行,就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特别适合孩子的认知水平。三字一句,短小精悍,形式整齐,连贯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孩子们喜闻乐道。
国学训导与自主精神不冲突
郭齐勇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传统教育,特别重视培育孩子的品行修养,古人讲“蒙以养正”或“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老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这将有益于他一生的健康成长。
其中,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还有一些家训、家书等读物,都是“正蒙”的好教材。“四书”及其他典籍中都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
如《朱子家训》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在教育富家子弟要有家庭责任感,现在家长溺爱孩子,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地张扬,有时候是胡闹。而传统蒙学是希望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不要萎靡、疲沓,要自强不息,承担家庭义务,耕读传家,要有敬畏之心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许多孩子的智商很高,情商不行,影响了发展。
过去一些有名的自然科学家,如华罗庚先生、李国平先生也都善诗词书法,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史哲的功底,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
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生动活泼的、适合不同学龄孩子的性情教育与生命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做人做事底线与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这对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建构,意义十分重大。
鉴于此,编写国学读本成为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即使费心费力编写出来,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古书产生的时代已离我们久远,其中自然存在与现代观念相悖逆的记载。但是,中国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其中必然贯穿着亘古不变的义理,心同理同,无须怀疑。因此,我们对古书内容并非全盘照搬,而是进行精选,剔除明显糟怕性的内容,实在不能剔除,也在注释等位置加以说明,以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至于现在部分人对儒家教育的质疑,说是培养“顺民”,这里面存在偏差误解。怀疑批判精神和自主精神,跟人要守规矩是一体两面,并不会因此扼杀他的创造天性,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读初中的时候,他父亲还专门请清华大学的国学老师给他讲《孟子》。中国古代社会贡献了几百种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可见,不能把国学与创造性绝对对立起来。
传统经典已相对定型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过彻底的敌视与抛弃,如打倒“孔家店”、“破四旧”,欲将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我们吃过这种亏,现在对传统文化重新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更多内容,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很有必要的。
“国学”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被清楚界定的词,“国”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是所有的国学都值得学习和传承,比“国学”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应注意的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按古人的方式做人做事,而是培养一个有“根”的现代人。
一个文明发展得越久,其根基也就越深,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根。而对一些普世价值的追求,比如自由、民主、公正、权利等,则是每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特性。民国时期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如胡适等人,他们不仅具有现代精神,又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底,这是今日中国之教育应该努力的目标。
对《弟子规》等教材的争论由来已久,过去就有人提出改造经典,写出《新十三经》《新弟子规》,但总体上都不成功,不被大众接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作为有数百年沉淀的传统教材,要对它们简单改造是不行的,我们能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注重理解,将其作为行为参照,指出其是非利弊。
实际上,传统文化经典是相对定型的,从四书、五经,到七经、九经、十三经,经典在被不断筛选定型,总体来说,没有太多新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像其他教学资料搞得特别繁杂,选用这些传统经典即可。国学不同于一般课程,它并非单纯的知识,而是包含许多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的思考,故而国学不能以教授知识为目的,不能搞简单的死记硬背,要让学校和学生有一定自主空间,灵活教学,注重理解,目标是筑牢现代人的根基。
幼儿园阶段不应有教材,幼儿园的孩子不处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们应该以游戏为主,可以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一旦灌输,容易僵化,如果作为知识去教孩子,就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但在中小学生阶段,对传统文化有一定量的诵读是必要的,即便当时不一定能理解其内涵,但到了一定的人生境遇或许就能理解。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只有到了相应年龄才能理解,那时候就会觉得孔子说的话是经典。
切勿错将糟粕当精华
王立华 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儿童教育专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