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32: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代建筑。正是从调查辽代建筑开始,中国建筑史进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中国人开展古建筑研究之初,所发现早期古建遗存中年代、规模、等级、数量均极重要的古代建筑就是辽代建筑,因此,对辽代建筑的调查研究成为早期中国建筑史调查研究的主体。在对辽代建筑的调查过程中,中国营造学社,以调查辽代建筑的经典著作《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为代表,开创、积累、明确了一整套研究古建筑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此后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石。其中,对实例进行实地调查、测绘,是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自中国营造学社提出和应用这个研究方法以来,实践不断证明了这个方法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同时,历史文献能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线索,并对实地考察成果加以核查、解释和补充,亦不可或缺。

在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不断增多和更新,研究思路不断拓宽,由此对辽代建筑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深入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对辽代建筑实例进行的研究,为早期解读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文献《营造法式》作出极为关键的贡献;后期,对辽代建筑的深入研究又大大推动了对《营造法式》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此外,一些学者运用考古学、科技史、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实例对辽代建筑的若干方面作出分析,为加深对辽代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帮助。

- 41 -

中国人对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视也是从辽代建筑的保护开始的。解放前中国营造学社为保护辽代建筑而提出的基本要点至今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思想之一。解放后,对辽代建筑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不仅为保存辽代建筑起了重要作用,还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依据,使辽代建筑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现有的辽代建筑遗存,无论规模、等级、数量和保存质量,均构成中古时期古建筑遗存的最重要部分。辽代建筑上承唐代、五代建筑,与宋代建筑关系紧密,而下启金代、元代建筑;从辽代建筑到金代建筑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的反映。对辽代建筑的研究和总结,使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基本分期成为可能,从而构建起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框架。

致谢

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是本课题的指导教师,他在繁忙的工作和研究之余十分关注本课题的进展情况,从宏观到微观,从方法论到具体体例,均给予了重要指导,使以往未接触正式学术研究的我得以入门并最终完成本文。考古文博学院的李志荣博士从选题、研究计划、中期报告一直到结题的全过程中都密切关注我的工作,提供大量材料,引导思路,并耐心而细致地披阅修改本文,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和启示。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金英老师,北京大学教务部王海欣老师对本课题申请校长基金资助给

- 42 -

予了热情的关心支持和许多具体帮助。这些都是我铭记在心而至为感激的。 注释

1

《辽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四,《韩延徽传》。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我国历代纪元表.《现代汉语词典》附录.商务印书馆,1992年。 3

本表次序基本以每种类型建筑的年代先后而排列,兼顾该建筑在建筑史研究上的重要性。辽代遗存之砖石塔、陵、皇族墓葬、一般墓葬等数量众多,限于篇幅,本表仅举少数实例。 4

王晴.《辽上京遗址》.《文物》1979年第5期。1996年张郁执笔完成的《辽上京遗址勘查报告》中有“皇城遗址地貌现状图”。 5

王璞子.《辽金燕京城坊宫殿述略》.《科技史文集·第11辑:建筑史专辑(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6

项春松.《辽中京遗址》.《文物》1980年第5期。 7

姜念思、冯永谦.《辽代永州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7期。 8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全集》第1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三卷第二期。 9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全集》第1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三卷第二期。 10

祁英涛.《河北省新城县开善寺大殿》.《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11

杜仙洲.《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文物》1961年第2期。 12

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四卷第三、四期 13

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梁思成全集》第1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三卷第四期。已毁纪录见《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14

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四卷第三、四期。 15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16

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四卷第三、四期。已毁纪录见刘致平.《大同及正定古代建筑勘查纪要》.《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1951年。 17

罗哲文.雁北古建筑的勘查.《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3期。 18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已毁纪录见《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19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已毁纪录见《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 20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已毁纪录见《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43 -

科学出版社,1985年。 21

冯秉其、申天.《新发现的辽代建筑——涞源阁院寺文殊殿》.《文物》1960年第8、9期。 22

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四卷第三、四期。 23

曹汛.《叶茂台辽墓中的棺床小帐》.《文物》1975年第12期。 24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5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6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7

韩嘉谷.《独乐寺史迹考》.《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 28

张剑波、王晶辰、董高.《朝阳北塔的结构勘察和修建历史》.《文物》1992年第7期。 29

张汉君.《辽庆州释伽佛舍利塔营造历史及其建筑构制》.《文物》1994年第12期。 30

金殿士.《辽阳白塔创建年代质疑》.《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31

王春波.《山西灵丘觉山寺辽代砖塔》.《文物》1996年第2期。 32

王世仁.《北京天宁寺塔三题》.《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2001年.原载于《北方文博》1996年第2期 33

林元白.《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经》.《文物》1961年第4、5期。 34

朱希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两座塔》.《文物》1961年第9期。 35

《顺义县辽净光舍利塔基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8期。 36

许彦文.《辽代农安古塔》.《文物天地》1985年第6期。 37

齐心、刘精义.《北京市房山县北郑村辽塔清理记》.《考古》1980年第2期。 38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 39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 40

刘敦桢.《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刘敦桢文集》第3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41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 42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刘敦桢文集》第2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五卷第四期。 43

吉平.《宁城县辽中京大塔基座》.《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 44

刘敦桢.《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刘敦桢文集》第3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45

洪峰、志立.《吉林海龙镇郊辽金时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 46

洲杰.《内蒙古昭盟辽太祖陵调查散记》.《考古》1966年第5期。 47

齐晓光.《内蒙古巴林右旗罕山辽代祭祀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3期。 48

齐晓光、盖志勇、丛艳双.《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 49

孙建华、苗润华.《巴林右旗床金沟5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3期。 50

雁羽.《锦西西孤山辽萧孝忠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2期。 51

《山西大同市西南郊唐、辽、金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52

刘建忠、贺勇.《河北涿鹿县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1期。 53

郑隆.《赤峰大窝铺发现一座辽墓》.《文物》1959年第2期。 54

雁羽.《锦西大卧铺辽金时代画象石墓》.《文物》1960年第2期。 55

冯永谦.《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文物》1960年第2期。 56

郑隆.《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林稿辽代壁画墓》.《考古学集刊》(1981年)总1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 57

本文有关欧洲人与日本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情况,来源于徐苏斌.《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

- 44 -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 - 图文 的文档
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6uv97r0ef6msol1o456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