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标高考语文默写64篇知识强调与理解性默写专题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9:23: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6年高考语文默写整理稿(64篇)

1.《论语》十则(七上)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2015湖北)

②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危险)。”(《为政》)

④子曰:“由,诲(huì,教导,明示)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聪明)也。” (《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⑦子曰:“见贤思齐(相同)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衰落)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原谅,宽容)乎!己所不欲(想做的事情),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 理解背诵:

(1)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10)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孟子(九下)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食,一豆(古代盛东西的器皿)羹(gēng,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通“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我与(yú,通“欤”,语气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通“向”,从前、先前)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理解背诵:

(1)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九下)

舜发(被任用)于畎(quǎn,田地中间的沟)亩之中,傅说举(被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责任,担子)于是人也,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贫困)其身,行拂(fú,违背,不顺)乱(使┅┅错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曾益(增加。曾同“增”)其所不能。

人恒过(犯过失)然后能改,困于心衡(同“横”)于虑而后作(奋起),征于色(脸色),发(吟咏叹息)于声,而后喻(了解)。入(在里面。指国内)则无法家拂(bì,古同“弼”,辅助)士,出(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5福建)

理解背诵:

(1)孟子例举6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主要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新课标高考语文默写64篇知识强调与理解性默写专题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70cl77d9l57ejb0pt8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