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7:23: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

[论文摘要]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培养新型大学生负有重要使命,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创新 理论 思维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并且对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思维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育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确立引导性的教育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中。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引起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因此而产生新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着导向、育人、协调和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特点相适应,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引导性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全过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意义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效性的基本前提。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就是应该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理念。要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坚持以学生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并且能动地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其次,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教育。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差异的、在具体环境中生活的实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因此,要让每个大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不应该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世界,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让他们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再次,以学生为本,注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在教育引导之外,情感上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我们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学生真诚的朋友,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政治理论教育才能真正被他们接受并贯彻到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去。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需求的满足。要关注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关注他们理想、信念和情感,创造出能够适合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求学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才智和潜

能充分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要解决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其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和心理弱点,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心理疏导,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注重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心态。

总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从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教学中既要有理论知识和世界观、方法论的传授,又要有做人成才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高校在充分发扬和吸收过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作为高校老师,要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学校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首先,打破传统授课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几乎无法控制过去经验的影响。过去经验一方面为我们的创造提供了一些支持和基本建构,另一方面也设置了阻碍,束缚了创造力。

传统教学目标定位于继承和维持前人总结的知识,教师灌输和传授,学生听、记和模仿,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既定的教案中,只能沿着教师的思维,循着教案设定的问题去思考,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训练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提高自身能力的练习过程。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善于引导学生突破“书本定式”,和盲目迷信“学术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传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对于已成定论的东西敢于提出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质疑启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突破单项注入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实行启发式的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思维模式。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结合,但首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师生很难产生共鸣。这种模式对理论的系统的传授有一定的作用,但不适应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71684g5z47f1wl0k4bu3bj0w6iihw013k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