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培训稿: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习作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的编排特点有两个,第一个特点是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第二个特点是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我们来看一下四年级教材单元导语页上语文要素的训练点。王老师也讲过,我把它进行了细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一般单元,还是特殊单元,都是由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条训练线组成,这就体现了第一个特点:阅读铺路,由读到写。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文章的时候,要会运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表达方法。第二个特点是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为什么这样编排呢?如果完全按照读写结合的方式来编排阅读和写作,就容易使二者相互牵制,两败俱伤。所以研究者就提出:阅读一篇文章,不仅应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还应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如果阅读时过分注意习作技巧,就会忽视阅读教学的其他任务,使阅读教学走进狭窄的死胡同;另一方面,写作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需要分解成若干个重点项目,依次训练,有的还要反复训练,而阅读训练也有自身的线索,两条线索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在80年代,中语界出现了一种情况,主要是基于对读写结合教材的一个批判,当时,有三十套的教材,其中有十一套教材是读写分编的,所以,
教科书的编写者,他是汲取了两方面的声音来进行教材编写的,那么国外的多项研究也证明了多读要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的能力。 1970年美国的一位教师,做了一个写作教学的实验,他把五年级的学生分成了两个实验组,一组是阅读组,一组是写作组,写作组是每周写两篇这个作文,这个写作组的任务量还是很大,阅读组是不做任何写作练习,他是每天课上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最后的评价结果证明了,阅读组在内容,技巧,词汇,语法的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所以统编本教材是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这样编排的。
下面,我们走进习作单元,看一看教科书的习作编排(看PPT)。每册八个习作内容,她的呈现方式(PPT)有安排在阅读单元中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训练和应用文的强化练习(四上写书信),还有每册独立编写的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下面,我们先来看四上第一单元课文是《观潮》《走月亮》等都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抓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想。这一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地方》,前面几段话和图片是习作要求,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记忆,对学生的习作起指导作用;推荐古镇的理由,举的例子起点拨作用,可以从景色美,前人的生活状况,古镇人的饮食等方面进行推荐,要求介绍清楚,理由充分;最后还有习作修改实践活动,听取同学们修改建议,举办推荐会,找
出最吸引大家的地方。这样的课文编排和习作是融合的,这就是“阅读铺路,由读到写”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读中学写”。怎样体现读中学写?一是依托单元文本,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上的结合。我们来看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习作,“我和过一天”,实际上他是希望学生能够写一个,比如说他熟悉的哪吒,葫芦娃,嫦娥,白雪公主,葫芦娃等等,写出我和他们过一天会有什么故事,你会和他们一起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图片提示了和孙悟空过一天,小朋友想和他们去龙宫看看,想和孙悟空一起去打妖怪,想和孙悟空一起去参加运动会等等。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都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的想象。《精卫填海》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一故事学生比较熟悉,课后作业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的过程总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女娲补天》是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课文前面有明确的的学习要求,就是“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求雨浇灭天火的过程说具体、说生动”。学生从这些课文中学习想象,学会想象,就能写好“我和 过一天”这一想象作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写一个我创造出来的奇思妙想的一篇文章,他给学生提供一
些习作的内容,比如说会飞的木屋,赋予静止不动的房屋会飞的功能,改变了它功能;水上行走鞋,也是把鞋的功能改变了,可以在水上面行走;时光穿梭机,他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天马行空的;还有会变大变小的书包,它的功能也改变了,这样的内容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 还有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他让学生去重新编写故事,编写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等,对《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新编进行了详细指导。先设想结局,根据结局想象故事情节,兔子或者是路遇河流挡道、撞上树桩、掉进陷阱等不测,或者着急出现了跑反方向的错误,或者是看到水灵灵的萝卜,嘴馋了,经不住诱惑,耽误了时间。乌龟呢,或者是新增了一段下坡路,乌龟头一缩,迅速滚下来了,或者借助滑板,提高速度,或者借助宝葫芦等。学生要完成这些相信类的习作内容,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想象力通过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感受童话的的奇妙,感受自然神奇,科技精彩来获得。体现读中学写的第二点,就是依托文本,实现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上的结合。如,四年级上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们看一下课后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这篇课文是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但是小练笔是问学生你为什么读书,这是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上的一个结合。体现读中学写的第三点是依
托单元,从单元文本学写法,实现写法上的结合。主要是通过设置习作单元,来达成目标的。四年级上下册各有一个习作单元。四年级的习作单元和三年级的习作单元不太一样。三年级习作单元的结合点在哪里呢?主要在激发于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上。到了四年级,它主要是写作方法上的一个结合。我们再来看一下习作单元的构成,首先是精读课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和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课文,它的价值功能不一样。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到底怎么教?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我们老师不要对字词句作过高过细的要求,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要做更多的要求。 精读课文之后是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主要是结合着对精读课文的分析,归纳、梳理和提炼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然后是初试身手,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表达练习。初试身手栏目一般会编排两道题,一道题是口头表达,一道题是书面表达。初试身手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诊断的功能。在两个表达的训练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这些方面,有重点的进行指导。接着是两篇习作例文,根据学生在初试身手,或者是在单元习作中他表现出来的问题,借助习作例文开展有针对性 指导,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最后就是单元习作,单元习作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实践,这是整个习作单元最后的核
心任务。前面所有板块的准备和学习,都是为了完成高质量的习作,培养学生完成习作所具备的能力。 看一下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他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就包含着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按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也就是指要把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事情的发展的链条写清楚;第二是要把链条上的某些重要环节,也就是一件事中重要内容写清楚。我们来看一下课本编排,第一篇是精读课文《麻雀》,他的课后第一题“朗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第一道题的编排意图是学生发现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写清楚。第二大题“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第二道是提醒学生,你可以把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退缩等重要的内容(看、听、想)写出来,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来写清楚。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篇精读课文爬天都峰,爬天都峰的课后第一题,“第一次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一道题他是要引导学生明白,你一定要按照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个地方的顺序,他不一定非得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可以像《爬天都峰》这篇课文那样,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第二道题“开始我不敢爬,最后我爬
上去,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实际上他指向的是课文的第一到第七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65页的部分,这也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把他“为什么不敢爬,最后怎样爬上去”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怎么写清楚的。他是写了我的感受,把我的那种不敢爬写清楚了,然后,他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把我和老爷爷之间相互的鼓励写清楚了,最后写的我爬山的动作,这样就把我怎样爬上峰顶,这件重要的事情写清楚了。再强调一下:一定要明确习作版块的构成和功能与其它单元的不一样。两篇精读课文,习得的是写作的方法,不对字词、内容做过多的要求。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总结的写作方法,交流平台上还进行了巩固。
看交流平台,如,写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明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这是写记叙文的六要素。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还可以写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交流平台是提示,是梳理,是总结,是巩固。
初试身手板块,编排了两道题,第一道 “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这道题是训练学生把一件事中的某些重要内容要说清楚,你要说清楚,这些人可能说什么,做什么?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发挥合理的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第二道题“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
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这道题是希望学生用表示动作的词,把家人做家务的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这是要训练学生的,当某些重要的内容,他是过程性的时候,你是怎样来把它写清楚的?
我们看一下习作例文编排的《杏儿熟了》和《小木船》,这两篇习作例文主要是通过旁批和课后题的形式来指明了学生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杏儿熟了》旁批从开头、起因、经过、结尾怎么写进行点拨;课后题指导学生思考重点部分怎么写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小木船这篇例文,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学生在写一件事的过程中,它容易记流水账的问题。这篇例文的旁批,主要就是从重要的内容要写清楚这个角度做的旁批。课后题主要是从不重要的内容,你要简要交代这个角度去做的思考,所以小木船这篇课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写作指导。就是重要的内容你要写清楚,不重要的内容,你要简要交代。那么,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用在单元习作之前,也可以用在单元习作之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习作例文它的主要功能, 是进行习作的讲评,基于我们对习作例文的定位。我们老师知道不能把它当成阅读课文来教,而是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来为我所用。 什么是为我所用?比如说我们老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喜欢拿学生的优秀作文来进行指导,当你拿学生的优秀作文来进行指导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把学生的作文当成课文
来分析,而是根据学生普遍习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借鉴,那么,习作例文就相当于学生的优秀范文。
最后是习作生活万花筒, 生活万花筒这里面罗列出来一些供学生参考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那学生可以写一些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写一件烦心的事情,可以写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写其他的事情。实际上生活万花筒,提供的内容只是帮学生打开思路的一个提示,希望学生在这个提示的基础上,可以不受题目的限制,自己想开来。 到下面还有一个表格,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帮学生梳理这样一个表格,在这里还是要强调的就是,我们学生可以按照经过,结果这个表格来写,也可以不按照。比如,天都峰这篇课文,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山顶之后这样的顺序来写。教材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所以 希望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一个脚手架,最后是修改实践活动。
我们再来看一下四年级下习作单元,他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习作要求包括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也就是移步换景的方法。比如,我先来到A处看到了什么,我又来到B处看到什么,又来了C处看到了什么,第二是在移步过程中,在某个位置上观察时,要按照顺序写观察到的景物。 如,我在A处进行
观察的时候,就是有山有水,有太阳,他们之间是什么顺序?那这里面还包含着两个小点,第一个小点就是景物是静止的时候,我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物是变化的时候,我又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第三个知识点就是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我们来看海上日出,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到第五自然段,为什么要关注这几自然段呢?因为第二,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写了太阳逐渐升起的景象,关注这两段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果景物是变化的,我可以按照变化的特点来写。第四到第五自然段是写,让作者印象深刻的太阳在人堆里以及太阳升起和旁边有黑云的一个景象。那关注这两段是让学生明白要写重点,也就是印象深刻的景象,而且要写出它的特点特点。课后第二题“读句子, 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题主要是把太阳慢慢上升的一句话拿出来,这样拿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太阳变化的,并且思考这样写的一个好处。第二篇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课后第一道思考题“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实际上这道题是引导学生学习移步换景时,你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景。第二题“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领会作者是怎样把空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它直接指向你要写出印象深刻的景物
的特点来。再看一下交流平台,他是结合两篇精读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初试身手第一道题是引导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第二题,让学生描述你站在某个位置上观察的景物,比如,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芍药园,往南是什么呢?看着示意图,让学生知道在某个位置上你观察到的景物是怎样的? 然后习作例文的编排,那么分别是《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还是通过旁批的形式和课后问题学习借鉴写作方法的。这两篇习作例文,相对于精读课文又有一个新的拓展。比如,《颐和园》的第一个旁批,交代的是游览的地点;第二个旁批,是从哪个角度做的?是告诉学生当地点发生变化的时候,要使用过渡句;第三个旁批,交代的是你观察的视角,这样就可以写清楚景物之间相对的一个位置;第四个旁批,是着重指出作者对印象深刻的句子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句显示美丽的画面。《七月的天山》的第一个旁批告诉学生的是你可以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出你观察到的几个景物。 再来看单元习作,我们老师在教学单元习作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里面的泡泡语, 第一个泡泡和第二个泡泡,主要是让学生想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去游览,他不一定是著名的景点,还可以去公园,去果园,第一个泡泡也提示了,就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第三个泡泡,提示学生你要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体现读中学写的第四个方面,是编排一些相似、融合单元。如,四上第
三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统编教材对写连续观察日记进行了一个分解,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完成习作任务。 第10课《爬山虎的脚》习作的范例,课后三个思考题,让学生明白要仔细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被观察事物的特点。后面编排的资料袋作用是什么呢?他是要指导学生,你在观察时要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形式可以使图文结合,还可以用表格分内容记录。小练笔是选择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并运用资料袋中学到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蟋蟀的住宅》课后题从写作内容的选择、观察方法的运用、拟人句的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训练。后面编排阅读链接《燕子窝》《 燕子窝》主要是告诉学生观察日记是什么样的,具有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燕子窝》是作家比安基的作品,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我不能要求中年级的学生,也能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我们不要求学生的作品,达到作家作品的高度,所以,老师在用《燕子窝》给学生做范例的时候,要注意好拿捏的尺度。最后在单元习作中总结出观察要历时一段时间,提示学生观察的对象,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形状变化、小猫等,让学生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之前的连续观察记录进行加工,然后一次性的把所有的连续观察记录变成观察日记。 同时,它也可以把学生每次的
观察记录在当天的时候变成观察日记,最后,把所有观察日记变成连续观察日记。
我们再来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的动物朋友》,通过《猫》《母鸡》《白鹅》这三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根据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和传统的习作要求不一样,不是单纯来写这个动物的特点?这就需要情景或交际语境来确定。分析语境的要素,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读者,读者只是交际语境写作中的一个要素之一, 交际语境的要素还包括目的,是我为什么要写?我写这篇文章所要达到什么目的,?还包括作者,那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我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场合来写的?我们看第一个情景, 第一个情境的读者是谁,是小伙伴作者是谁呢?作者是放羊娃,话题是什么呢?就是请求小伙伴帮助去找走失的小羊。 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尽快找到小羊,这样分析的话,学生在写文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介绍小羊的外形和特征,同时语气一定是恳求和急切的。
这类单元教学要注意,使用习作单元的教学方法,直指“如何写”,把课文当范例来学写。在完成学写的任务的同时,完成课后题设计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读写分编”在教材中的体现。因为要凸显单设的习作单元,所以教材在编写其他单元时,也
是从单元文中学写的,就读中学写。单元习作不能体现读中学写的,也不强求。这就是“读写分编”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阅读和习作各拉一条线索,有融合时,也有分散时,在习作的时候,尽量与课文匹配,但是也不强求。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这篇习作内容非常有意思,他主要是写家人,写家人和动物比较像的地方,爸爸胖胖的像熊,姐姐会游泳像鱼,爷爷威严像老虎等等抓家人和动物比较像的地方写。但是这个单元前面的课文是什么呢?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这样的四篇课文,这一单元阅读策单元,阅读要素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这样就和写人丝毫没有关系,也无法与课后习作对应,也无法去指导课后的习作,所以这是完全的“读写分编” 。
那么,对于读写分编的教学提出下列建议:对于习作,没有可借鉴的范例,教师要在习作指导环节做好功课,对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点拨。必要的话,可以针对习作难点,找几个习作片段的范例,让学生学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