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亲自调查,查阅资料及数据统计等途径,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
保护环境的观念,能为环保出谋划策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研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种材料,其中你知道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的吗?
玩具、汽车、矿泉水瓶、电视……为什么要使用塑料制造呢,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塑料。 二、新课学习
(一)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四人一个小组,用25分钟时间。
2.让学生观察塑料尺的什么特性,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再提示他们,可以通过与木尺做比较,找出塑料尺与木尺有什么不同。再结合书中“观察记录表”上的第一列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尺子各自的特点。
3.除了“观察记录表”上的内容,还要把自己找到的塑料尺和木尺的特性填在表中的空格里。“观察记录表”的空格是请学生填上自己发现的其他“特点”如空格不够用,自己可添一些。
4.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可通过比较来说明。 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到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四人一组,用25分钟。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经验,知道有的塑料制品遇热会变软,而对于有的塑料制品遇热没有明显变化成不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数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对塑料杯遇热是否发生变化,先要让学生作出预测:在课本中选择“变软”“变硬”、“不变化”,在其后面的“□”里面画上“√”当学生把其中一个塑料瓶装上热水后,要让学生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左右,用手感觉一下,与没装热水的瓶子作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实验结果填在课本的“记录”中。
根据实验,把塑料瓶具有的性质填在课本中的横线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体现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证据的思想,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不同,加热后,塑料瓶的形状变化不一定是一致的,很可能有的没变化而有的发生了形状的变化,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自己观察的实验结果。
把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做比较,看一看实验结果与自己的预测是否一致。
3.上课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准备好的探究材料,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结合所准备的塑料瓶、冷水、热水等材料,确定探究问题。
4.对于“我还想知道的问题”,应该有“是不是所有塑料都有这种现象”的问题。
5.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有是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有关的塑料性质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可以探索的问题,课下继续进行实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戴手套。
1.此活动不分组,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用15分钟。
2.戴手套前鼓励学生先预测,再进行实验,亲自体会两手的感觉。比较有什么不同。
3.把塑料手套戴在一只手上,把棉布手套戴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还可以摘下手套,观察手是否有汗水。另外,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两分钟后体会两只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从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性质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填写在课本中的横线上。
(四)认识新材料。 1.四人一组,用时20分钟。
2.除了认识图中利用高强度的玻璃和人造纤维制作的防弹柜和防弹服;可以随环境温度变化,其颜色随之改变的“变色材料”制成的太阳镜、勺等;具备记忆功能的合金制成的、挤压后可恢复形状的眼镜架,人工制造的钻石等,更需要的是起一种引路作用,引导师生课前共同搜集整理更丰富、具体的资料与大家交流,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关注新材料的发展。
从网上搜集相关的塑料的图片。使用“手机”拍照,和全班同学共享。 三、结论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