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的风俗内涵略考
一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描写了小姐杜丽娘和侍女春香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作品虽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在《闺塾》中,杜丽娘走进书堂听讲《诗经》,春香道:“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春香的意思是:这会儿正是调逗鹦鹉玩的好时辰。在这里,作品透示了明代富贵人家养鹦鹉取乐的生活习俗。
养鹦鹉、教之人语,汉晋即有,唐宋时更流行。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三记:
“张华有白鹦鹉,华每出行,还辄说僮仆善恶。后寂无言,华问其故,答曰:‘见藏瓮中,何由得知?’”
故后世有鹦鹉告事之说。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讲,“养(鹦鹉)之俗,忌以手频触其背”,否则会得“鹦鹉瘴”病;可见唐时民间养鹦鹉极普遍。宋士大夫家中亦多畜养鹦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说钦州鹦哥“颇慧,易教”,福建人旅钦,即“教之歌诗”。陆游《宋太素尚书中酒》诗说喝醉酒的人“偷眠就黑房,静嫌鹦鹉闹”,此“鹦鹉”显然是家养的。
古之鹦鹉大都“笼养”,古诗文里较多。韦庄《归国谣》:“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顾?《玉楼春》:“画堂鹦鹉语雕笼,
金粉小屏犹半掩。”薛涛《鹦鹉离笼》:“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更唤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三引屠长卿诗描绘黄鹦鹉:“一入雕笼夺翠裳,羽毛新得染鹅黄。”笼养的好处,可使鹦鹉不飞脱,张元昊《鹦鹉》诗,谓“好置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
鹦鹉亦有架养的,如唐崔令钦《教坊记》载:
“魏二容色粗美,歌舞甚拙。尝与同类宴集起舞,杨家生者笑视之。须臾,歌次,架上鹦鹉初移足右转,俄复左转。家生顾曰:‘左转也。’意指鹦鹉,实无他也。魏以为斥己,辍歌,极骂,罢乐。人呼失律为‘左转’。”
架养,鹦鹉自由些,似更能发挥其灵慧之性,毛病则在于无笼罩护,易受猛禽侵害。如宋曾?《类说》卷一记:
“广南进白鹦鹉,呼为‘雪衣女’。(杨贵)妃授以蜜多心经,记诵精熟。……上与妃游别殿,置‘雪衣女’于步辇竿上同去,上瞥有鹰至,搏之而毙。上与妃叹息久之,遂瘗于苑中,呼为鹦鹉冢。”
此“雪衣女”若是笼养,则可免害。
在古代,由于女子受礼教禁束,闺中特沉寂(尤其是宫中女子),故文献中多有表现女子调逗鹦鹉解闷、与之为伴者。唐司空图《庚子腊月五日》写离乱:“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花?夫人《宫词》:“等候大家来院里,看教鹦鹉念新诗。”?耆卿《甘草子》写闺阁女子:“池上凭阑无语,……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
郎言语。”张炎《南歌子》:“惺松笑语隔帘栊。知是谁调鹦鹉,柳阴中。”
还有些作品细腻地刻画了鹦鹉的模仿人言或老是唠叨过去所学的言语。如蒋防《霍小玉传》写李益造访霍小玉: “入中门,庭间有四樱桃树,西北悬一鹦鹉笼,见生入来,即语曰:‘有人入来,急下帘者!’生本……心犹疑惧,忽见鸟语,愕然不敢进。”
李贤《明一统志》卷三十四引《建炎笔录》,郭浩至陇口: “见一红一白鹦鹉鸣于树间,(鹦鹉)问:‘上皇安否?’……盖陇州岁贡此鸟,徽宗置之安妃阁教以诗文,宣和末,使人发还本土,二鸟犹感恩不忘。浩因赋诗:‘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耳中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这些对我们理解春香所讲“鹦哥唤茶”的民俗文化内涵,无疑是一种参照。 二
在《闺塾》中,杜丽娘问陈最良:“师母尊年?”陈云:“六十。”丽娘道:“待学生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陈云:“生受了。”这里写丽娘欲为师母庆寿,并为之做寿鞋儿。这其实亦是明清民间风俗。小说及戏剧均中有记述。明吴敬所《国色天香》卷六描写:赵姨之子欲与李夫人二女交好,苦无由接近,后借母之寿筵约请之,二女遂来,并带来了“寿鞋、寿帕”。晚明作品《欢喜冤家》叙写:淑英娘家人来说,“娘四十岁,……要接姑娘回去
看看戏文。”淑英道: “如此,待我做一双寿鞋”吧。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四十三回写:“十月初一日,晁夫人生日。小珍哥替晁夫人做了一双寿鞋,叫人送了出来。”越剧中的《五女拜寿》,其主要情节即围绕送寿鞋展开,剧中三春父亲被严嵩害死,杨侍郎收为义女,嫁给寒士邹应龙。杨六十大寿,俩人赶来,不料半路遇贼,寿礼(两双寿鞋)被窃。故拜寿时受到杨夫人冷落。三春痛心地唱道:“专程拜寿心意诚,……女儿我,夜夜千针与万针,为爹娘,寿鞋两双早绣成。……谁知晓,昨日郊外投宿店,可恨窃贼盗衣银”。
其实,奉履于长者乃中古遗俗。汉代有对老者“进履”之仪。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四十八记:“天子之尊,尊养三老于大学,……公卿奉杖,大夫进履。”又古之冬至,原有女妇给舅姑进履祝福之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中记:“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及 ,正月进箕帚、长生花”。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则云:“冬至进履袜。……魏曹植《献袜履颂表》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后魏崔浩《女仪》云:‘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明代文人祝寿诗赋里也提到进奉寿履。何景明《寿母赋》云:“春仲之望为母寿……,与父偕享时诸子举觞,诸妇进履,诸孙罗舞”。民俗中亦有庆寿赠鞋。广西德保壮族人自四十九岁起即为父母做寿,做寿时女儿们要呈寿鞋。在湖南怀化,长者四十、六十都设寿堂,晚辈来拜,“特别是出嫁的女儿,一定要亲自缝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