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记》对孔子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学理念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学记》在继承和发扬孔子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方法、理念和具体实施措施,为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卓越贡献,全文通过对教育实施过程内部诸关系的详尽论述,总结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实为《学记》之精要。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述二者的顺承关系:
1.学兼德智,士尚言志
《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清代学者刘宝楠称孔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咸括于此章。”可见此章在全书中的提纲挈领之用。而《学记》正深得其旨。《论语》言学,不限于书本知识,如孔子将门下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可见德、智并重。《学记》中也有“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之语,可谓一脉相承。
关于教学目的,《学记》提出的“离经、敬业、博习、论学”,偏重学生的学业能力,教师协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即为“修业”;“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则涉及学生的个人成长及群育,可归入“进德”范畴,着重个人情志的陶治及群性之引导。由此可见《学记》对学生学的要求是很全面的,既有对学生基本
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要求,又有对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这些要求照顾了学生年龄的差异和心理发展顺序,有逐年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此处可见《学记》承继了孔子的理念,关顾到了学子整全的人格成长。 2.因时而学,见善自勉
《学记》列举了“教之所由兴”的教学四项原则,即“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教学之前要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干扰教学的现象,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 “预”;教学要掌握时机,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加以教导,才合乎时宜,这是“时”;教学要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程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是“孙”;注重教学中的互相观摩,师友彼此的切磋琢磨,可以避免知识上的偏颇与蔽塞,并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这是“摩”。 这里前三项都可谓沿袭《论语》“学而时习之”中“时”的概念。至于“相观而善”亦含有“见贤思齐”之义。“善”字最有深义,突出了观摩学习的过程中,要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表现。 3.知行合一,安学乐道
《学记》重视知行合一,亦呼应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此处以用膳比喻学道,突出了教和
学都必须主动参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使认识逐步提高。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能了解自己在教学上的困难和漏洞;学生也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能感觉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在孔子看来,行,是学的试金之石,也是学的归宿之地,正如朱熹所言“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否则,正如孔子所言,学“虽多,亦奚以为?”二者还认为,在学和行结合的过程中,首要在“安”、“乐”,这正响应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学记》中提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的理想局面,呼应了《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不亦说乎?”之意。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应要达到“安其学”,教师亦当使其安于学。简言之,就是反对死板的“填鸭式”教学,使教和学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生命的律动。 4.启发诱导,知类通达
在教学过程中,《学记》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如论进学之道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里强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标举提问的重要,认为善于发问的,应懂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历代儒者都很重视指引和教授学生举一反三、知类通达。孔子热心授业传道,更重视对生徒悟性的培养,所谓“举一隅而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能“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孔子向为赞赏,以为此方可“师逸而功倍”或“孺子可教矣”,方以为“始可与言诗已矣”或“殆可与言书矣”。《学记》也明确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认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会“博而寡要,劳而少功”。5.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性格特征、志趣、智力、才能、和特长都是非常了解的。正如程颐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诸如“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他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长于语言,如宰我、子贡;有的长于政事,如冉由、季路;有的长于文学,如子游、子夏。这些学生在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所长。这既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因,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
《学记》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方针,指出学生常见的错误有四种,但因人而异,教师的要务就是要辨识和对症下药:“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并进一步指出,教师须针对贪多不求甚解、知识面窄而欠发展、轻率而不知难、畏难而不刻
苦等不同类型的毛病,了解其背后之心理状态,发扬其长,矫正其失。这段可见《学记》依因材施教的精神,归纳实际教学经验,而提出具指导意义的教学心得。
以上所述,《学记》在传统意义上承继并发扬了孔子的某些教学理念,尤其着重总结具体教学经验,进而提出切实可用的教学原则。这些教学理论,超越了时空的狭限,对我们当今的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