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送别组诗》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17:18: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归纳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A.字数相等; B.讲究对仗; C.讲究四声; D.词性相同。 三、小试身手巧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对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西湖边,有一位书生想给自己的书斋题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请你选选,下面那一句适合做下联呢?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2.我这里有几幅对联,被小朋友拉乱了,请你帮我理一理好吗? 出示四副对联,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看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绕廊荷花三十里 拂城杨柳一千株 天地间大小舞台 古今来多少角色

3、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出几幅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天——(地) 风——(雨) 海——(山) 新——(旧) 南北——(东西)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泸山山青个个夸——邛海水秀人人爱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南北车站通南北——东西超市卖东西

4、小试身手巧联对: 同学们相互之间也来出个对子,大家来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四、教师小结: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课后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期期末,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能力,我安排了这一堂《趣话对联》的国学知识课。对联是自古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在前面的国学课上,学生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三字经》《千字文》和《道德经》《大学》等经典典籍的节选,对对偶这一修辞方法有所掌握,而且在语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系统认识对联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我就从对联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学过的《对子歌》做知识铺垫,自然地将对联这一极具语言魅力、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联形式,认识对联分类,增加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上百言。对小学生而言,不可能掌握这么深奥的特点。于是我在课堂上讲了纪晓岚对对子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三言对、五言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的特点,再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故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对联的基本特点。再通过老师归纳和板书,为下一步应用又做好了准备。

在进行对对子的课堂口语交际时,我们先从对一个字开始,再到用身边熟悉的风景名胜、常用的祝福语来对,最后深入到学生即兴出对子大家来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把平日学习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自己的想象充分发挥出来。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学生汇报时,课堂上时时爆出掌声、笑声。教学设计中的趣味,推动着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听到学生出出“铜墙铁壁不透风”“池中荷花朵朵开”这样的上联时,我很高兴地知道,对联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一笔,一份文化的底蕴悄然在他们的头脑中积淀下来。这必将为以后更进一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铺垫。

课题:古诗词欣赏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诗词与古人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视频体会古诗词的美,通过诗词了解社会、历史和人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准备上课。 二、引导新课:(1分钟)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的诗词。 问:我们为什么要“欣赏”古诗词呢? 答:因为古诗词很优美。

问:古诗词是很优美,却和我们的距离很遥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做诗填词吗? 答:不需要。

三、讲授新课:(34分钟) 诗与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古诗词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它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例如,孟浩然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看到落花满地,于是吟诵出一首诗,你们学过,哪为同学能背诵一遍?

学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例如,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在花园中初见白鹅时,惊喜地吟出《咏鹅》。谁能背诵一遍《咏鹅》?

学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例如,贺知章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已经不认识他了,笑着问他:“老爷爷,您打哪来呀?”这让他生出许多感慨,于是吟诵出著名的《回乡偶书》。现在谁能为我们背诵一遍?

学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例如,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背诵一遍?

学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例如,李商隐在情绪低落时,登高望远,看到西天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于是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他看到夕阳快要落山了,联想到人生和国家终究都是有限的,又加上“只是近黄昏”的叹息。(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刚才我介绍的都是唐代的诗人,因为唐代是盛世,所以唐诗的格调高昂、明朗。宋代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因为宋始终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常常受到外族的侵扰,所以宋代的诗词中常常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6、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问: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答:他失败了,不好意思回去。

教师:项羽兵败自杀在乌江边,而南宋的统治者不但好意思逃跑,而且只顾享乐,根本不思收复失地。在这里诗人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8、例如,陆游的《示儿》。陆游在85岁即将去世的时候还在做诗,此时他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统一。所以陆游是一个值得我为同学们特别介绍的诗人。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充满爱国之情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介绍诗人陆游

生平简介: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曾饱经离乱,一生创作诗文9300余首。

爱情悲剧铸就千古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莫!

陆游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他的婚姻。他和表妹结婚只一年就被迫分离,几年后,表妹痛苦而死。留在“沈园”墙壁上的两首《钗头凤》成为千古绝唱。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

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其实《钗头凤》是曲牌名,只要添上词就能够传唱。说通俗点儿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你们都知道哪些流行歌曲呢?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古代的流行歌曲。

怎么样?是不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那么你们从这两首词中发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了吗?

我从中发现了两点,第一,当时的婚姻制度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对比现在的婚姻自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第二,当时的读书人很有修养。陆游和唐宛都是用诗词这样一种很文雅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痛苦。如果换成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古代的读书人很注重自己的文学修养,曾经提出过“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我不懂得诗词就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啊。

诗人陆游婚姻不幸,仕途坎坷。一首《卜算子· 咏梅》表现出他的清高、孤傲。毛主席读了以后也写了一首《咏梅》,却表达出乐观、豁达。下面让我们对比着欣赏这两首词。可见是诗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诗词的格调,或哀伤或高昂或低婉或明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搜索更多关于: 《送别组诗》教案 的文档
《送别组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7r0o31tzm4bptb10m1z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