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重点 总论
●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 专科:宋代。
●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提出 “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 1 -
试述 “纯阴”与 “稚阴稚阳
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充 - 指充实之意
●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
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
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
◎ 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 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 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充 - 指充实之意
●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 2 -
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
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
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
◎ 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 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
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
●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一.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1.分析: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 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病邪抵抗力差,且小儿冷暖不知
自调,饮食不懂自节,对自然界适应能力差,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故表现出较成人易于发病. 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发病容易,表现出五脏的损伤,但以肺,脾,肾三脏病证为多见.
1.肺伤: 肺主气而司呼吸.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故临床多见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 2.脾伤: 脾常不足,易为食滞而生厌食,泄泻,甚至引发疳证.
3.肾伤: 肾常虚,指肾气需随日渐盛.但感邪则可使肾气先天禀赋不足.
4.肝伤: 肝常有余,肝受邪犯,则其升发疏泄受阻,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引发惊搐. 5.心伤: 心有余,一指小儿心气旺盛,生机蓬勃之意,二是指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 二. 传变迅速: 表现为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寒易热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出现阴伤杨康,表现热的证候. 又由于 “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感邪严重则容易出现阳虚甩脱的一面,而表现出阴寒之证.
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而肺脾肾三脏不足更突出。
①肺脾肾三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②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肺脾肾功能需求大。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胜利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病因特点: 外感因素(六淫加疫疠之气), 乳食因素, 先天因素, 情志因素, 意外因素,
其他因素(药物造成)
- 3 -
●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出生后4~6h 可喂奶 3. 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第一次高峰)。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 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 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 ,如溺水、烫
伤、错服药物。
6. 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 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 体重 出生体重 - 3kg 1~6个月体重(kg)= 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 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 8+年龄×2 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2. 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时身长 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 身高(长)(cm)= 70 + 7×年龄 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
3. 囟门 前囟早闭: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前囟大、闭合晚: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失水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