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习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测试 Word版含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3:43: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综合检测(五)[学生用书P154(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罢工。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选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政府为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是战争政策造成粮荒,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C项错误;德国入侵苏联是在20世纪4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

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解析:选C。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正常’形式”,表明了布哈林对政策的肯定,结合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

3.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解析:选B。材料信息“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说明1918-1920年苏俄卢布持续贬值,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缺乏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故B正确。

4.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提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基于此,苏俄(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B。根据材料“列宁提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可知,该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作为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故B项正确。

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 )

A.实物配给制 B.余粮收集制 C.工业国有化

D.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

解析:选D。题干“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说明这是新经济政策,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故D项正确。A、B、C项均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6.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

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实行,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1928年,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故C、D项错误。

7.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A。根据材料“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 2 000 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可知,当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把苏联建成工业强国,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该时期已被废止,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问题,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方式,故D项错误。

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

A.“不劳动者不得食”

B.“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选C。“不劳动者不得食”“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都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出现的口号,故A、B项错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口号,故C项正确;“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口号,故D项错误。

9.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解析:选D。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工人阶级觉悟低下,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现象,故B项错误;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

10.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 )

A.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 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

解析:选D。1957年的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但没有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故A项错误;此时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不符合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特征,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发动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故D项正确。

11.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解析:选B。由材料“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可知,这一做法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没有体现这一做法的实质,排除A项;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苏联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规律无关,D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用)习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测试 Word版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7tnx1qroq86wqu5roq73pebe0ioab00lq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