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项是活字印刷术,故A项错误;B项是指火药的发明,故B项错误;C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故C项正确;D项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回忆教材知识,①①①①都是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 11.【答案】C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歌词”、与唐诗、元曲媲美“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选择C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及活字印刷开始普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判断当时出版的书籍有很多是谈论时政的,是对政府不利的,说明了政府对书籍出版业管理不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说明政府对书籍出版业开始重视,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隶书: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审美价值;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根据它们的特点可知,A项隶书,B项楷书,D项草书,C项行书。 14.【答案】B
【解析】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A项的说法太绝对;C项的说法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杂剧俑和京剧脸谱都与古代戏曲有关,所以研究课题应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16.【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的过程,故①正确;唐朝诗歌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诗赋取士,故①正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杜甫被称为“诗圣”,故①正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属于边塞诗,唐诗一般不会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故①错误, 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昆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戏曲的教化意识和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需要都是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土文化传统,故A,B,C项错误;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是京剧本身的特点,进入近代,京剧受海派影响,开始改革规范化、格律化的程式,使之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故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科技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重视实用技术,但缺乏科学实验,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故①①正确,①①不属于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9.【答案】C
【解析】《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专著。结合材料 “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由此可以判断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A、D不符合材料,《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故B项可以排除。 20.【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21.【答案】(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2)小说的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变化,追求荣华富贵、张扬个性。
(3)文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它的产生受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状况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艺术反映,因此注意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回答问题。
22.【答案】(1)成就: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京剧走向成熟。 (2)趋势: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
(3)原因: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文学艺术不断发展。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科举取士等使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
23.【答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反思;中国文化注重道德。 观点:同意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儒家文化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主要为农耕经济服务;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观点:不同意中国古代文化缺乏科学精神。
理由: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以
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 (两个观点任答其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第一小问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战场战事空前惨烈,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对西方物质文明进行反思,扭转社会对某一文化优劣的衡量标准;材料中“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如此说来,中国要胜于我们英国。”中国文化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表明自己态度,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论从史出。
24.【答案】(1)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其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时代气息:讲究法度与规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
(3)特点:宋朝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原因: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书法的不同时代特点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结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归纳。第(2)、(3)问要注意紧扣材料,并结合唐、宋的时代特点来分析、归纳。
25.【答案】(1)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关注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生活的艰难。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表达了屈原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也可以引用屈原的其他诗句)。
(3)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在文学上的贡献。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屈原的诗所反映的爱国主义这一关键信息,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学上的贡献,使屈原受到人们的纪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