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孙中山革命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法、对比归纳法、概括分析法突出重点。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 ,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突破方法:采用图表法、概括分析法、比较归纳法引导学生领悟历史理论,感受伟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通过孙中山盐官观潮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把握孙中山发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感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正进行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巨变,而中国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危机。孙中山主张怎么挽救中国,学生总结三民主义。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连线:
- 1 -
一、构建理想的蓝图——三民主义的提出请阅读P64—65“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子目及P64资料卡片,完成下面连线。民族主义平均地权政治革命民权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创立民国民族革命 三民主义是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改变中国顶贫顶弱的局面的?下面具体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呈现表格,学生分别回答: 一、构建理想的蓝图——三民主义的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具体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革命理想独立民主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富强补充和发展 一个思想会指导一场运动?那么三民主义指导了哪次历史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辛亥革命成果分析在实践中有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理论。
- 2 -
二、追寻理想的足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1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段祺瑞的“护法运动” 1913--1922 教师活动:通过辛亥革命分析三民主义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
二、评价:①被称为“救国主义”,是孙中山描绘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②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④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巨大作用,是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通过漫画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 3 -
旧药方的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民权主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民生主义:没有切合实际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新药方请结合革命形势的变化为救国开一张新药方 旧思想有局限性,就需要根据新的时代潮流提出新的指导思想。 并且对新旧三民主义进行对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2—73页,归纳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探求理想的新路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暴力推翻清王朝不反帝——反帝反满——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联俄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民权推翻帝制,联共握——平民共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普遍平等民权
民生主义 扶助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谋求改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农工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通过新三民主义指导国民大革命,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是有着共同的目标,翻地反封建。
- 4 -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的思想旗帜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最底纲领最高纲领反帝反封建 【课堂小结】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构建理想的蓝图提出理论探求理想的新路发展理论独立、民主、富强追寻理想的足迹实践理论 孙中山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与时俱进,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之后的领导人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革命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课本上叙述的比较清楚。所以授课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内容,教师补充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