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53.我国现代的教育观有哪些?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54.幼儿体育的任务是什么?
(1)保护学前儿童生命和健康,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锻炼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学前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55.幼儿体育的内容和手段有哪些?
(1)创设良好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2)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3)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 56.结构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在结构游戏中,儿童通过建造活动,促进感觉、知觉和思维的发展,加强动手操作练习。结构游戏对儿童的吸引力在于构成具体的物体,儿童为此不断努力.因此,在建构物体过程中,培养儿童做事认真,克服围难,坚持到底的品格。儿童从事结构活动,不管是独自进行的,还是合作进行的,都需要协调此的关系,尤其是建造内容比较复杂的主题。在这种游戏中可发展儿童的合作精神。结构游戏充满想象的模拟建造,更多的情况不是临摹而是创造,即凭想象中的形象进行结构活动。儿童以建造出美的形象为满足,因此结构游戏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儿童在这种结构游戏中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57.教师应该如何指导玩沙游戏?
儿童喜欢玩沙土,因为这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可以广为利用。小班儿童在玩沙土游戏中,多为独自玩,他们对铲土、抓土的动作,对沙土的可变性,以及对使用的玩具都很感兴趣,他们以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动作为满足,他们没有更多的目的性或仅有简单的目的性。4岁以后的儿童在玩沙土的游戏中,能几个人合作,玩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了。大班儿童以合作建造大型的主题为满足,他们会创造性地使用辅助材料,建造的物体有一定的新颖性。开展这种游戏需要为儿童创设条件,沙池或沙箱设在向阳处,有覆盖物,沙池面积要大些,便于儿童活动,沙土宜经常洒水保持一定温度,并要保持土质清洁松软.玩沙工具要多样,并配以塑料制、泥制或木制的玩具和辅助材料。应为儿童玩沙游戏制定必要的规则。这些规则不是为束缚儿童而定,而是在保证卫生与安全的前提下,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加玩沙游戏。
58.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有哪些?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的原则 (2)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 (3)保教合一的原则
(4)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5)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 (6)统合学习的原则 (7)主动学习的原则
(8)重视环境教育的原则
59.说明影响儿童的基本因素间的作用及联系 应该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 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60.幼儿德育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1)社会认知、情感、行为习惯全面培养 (2)协调和统一各种可控因素的影响
(3)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4)正确处理“规范”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利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动机,充分发挥社会性情感与需要对于幼儿行为的调节作用;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独立人格与自尊心 61.户外环境的作用有哪些?
(1)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2)锻炼儿童身体,发展灵活性和基本动作。
(3)为儿童提供亲近自然、认识周围环境的机会和场所。 62.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1)群体性:社会开设面向众多学前儿童的、有教育性的设施,儿童来到其中同时可获得
小伙伴接触、交往的机会,具有群体活动的特征.
(2)目标性:种类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依据其创办的条件与宗旨,均有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其中一些固定接受儿童的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具有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并将其付诸实践.
(3)计划性:学前教育机构各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计划地达到,其计划落实在每个活动中,落实在参与活动的儿童个体中.
(4)多样性:学前社会教育有较正规的形式,这类机构接受的幼儿是相对固定的,并达到一定数量的规定,施教目标与计划是明确的、严谨的,儿童在其中可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为工作的父母提供方便。 63.托儿所与日托中心的异同是什么?
相同点:两者都是全日制;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健康、营养、社交和情感的发展;教师都是受过正规教育训练的。
64.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8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下表是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阶段的对比。 65.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①成熟;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③社会性经验;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 66.角色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按意愿玩角色游戏,对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能力的获得对以后成长关重要,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角色是儿童最为关注的,由此他们将学到各种人物此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道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角色游戏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通过游戏有助于巩固与加深知识,发展各种认识能力。总角色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
67.各年龄班应学会的结构知识与技能包括哪些内容?
小班:应认识建造材料,能叫出其名称,如积木、积塑片等,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形体大小、色;学习铺干、延长、围合、盖顶、加宽、加高等技能;识别上下、中间、旁边等方向;会用材料建造成简单的物体,能将物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如会使用积木铺一条路,建一道墙,搭一个小门,会按图形收装好小盒积木,会搭桌子、椅子、床、汽车等等。
中班:儿童应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空间方位,会选择和利用建造材料。能较正确地建造物体,能和同伴合作共建一组主题游戏,如在桌面上或沙箱中共建一座公园. 大班:儿童会区别左右,在建造技能上,要求他们建造的物体比中、小班儿童加精细、整齐、匀称,物体的结构加复杂和富有创造性。会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造物体,会合作建造物体。 68.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关系是什么?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关系:这种游戏和角色游戏有其相同处,即都是儿童做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点;二者的区别点在于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的角色是以一定的故事或童为根据,情节内容也是对故事或童情节内容的反映,而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扮演
的角色既是生活印象的再现,又是儿童自由创造的表现。在表演游戏中,儿童的表演基本以作品内容为依据,儿童表演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怎样运用语言和动作。怎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性格和情节,怎样恰当地增减情节或替换词语上。 69.简述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1)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论
本世纪初30年代,由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杜威提出,一切知识、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杜威的实验学校中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在学校中实行“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2)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
本世纪30年代后,苏联心理学派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提倡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反映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形式;认为活动还是智力行为发生的源泉。艾利康宁将人生的主导活动划分为七个阶段;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操作活动(1—3岁)→游戏活动(3—6岁)→学习活动(7—11岁)→学习与交往活动(11—15岁)→学习与职业活动(15—17岁)→ 劳动活动(18岁以后)。
70.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能给幼儿以快乐。
(1)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1)游戏能满足幼儿生理发育和发展的需要 2)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3)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4)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2)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只是在游戏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主体”的感受。这种主体性表现在:游戏是幼儿主动性活动;游戏是幼儿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幼儿创造性活动。
71.在布置幼儿园的墙面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要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作用,使成为“第三位老师”。 (1)课程内容、体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2)幼儿参与墙面布置,放置幼儿作品。 (3)符合幼儿视线水平。
(4)形象、色彩、形式、造型要符合幼儿的美感特点,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儿审美情趣。 (5)定期换。
72.考虑幼儿园户内环境的结构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活动区数量、面积适宜性。
②各活动区的活动互不干扰,可以以低矮的柜子分开,分隔物不高于儿童的视阈。 ③安全、卫生。
④有幼儿独处的地方。
73.教育的生态环境的层次包括哪些?
(1)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位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
(2)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