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类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一.自主学习方案 资料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接受﹚谏(规劝)。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那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关于“讽谏”与“直谏”
讽谏:用设喻、诙谐等方式使君主省悟自己的过失;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包括批评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讽谏”与“直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挖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气,读准以下加点字并注音。 昳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 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概括各段大意。
三.合作探究
1、邹忌听了众人的夸赞后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
2、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3、课文故事情节处处与“三”有关,请加以概括。
4、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
5、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邹忌和齐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1、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五、作业
小练笔:请从下面选择一个话题,用劝谏的方式写一写。(200字左右) 话题一:劝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五.巩固训练方案 1、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 2.古今异义
①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 今义: ) ②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 今义: )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时时,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 : )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 )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A.朝服衣冠〔即“(邹忌)朝服衣冠”,省略主语“邹忌”。〕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 (3)倒装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B.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4)疑问句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孰与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六、链接中考 (一)、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2-16题。(10分)( 2010年襄樊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文言,完成18—22题。(14分)(2011河南)
邹忌修八尺有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19.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20.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3分) 答:
2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3分) 答:
22.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
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三) 文言文比较阅读(2011全国名校中考模拟卷 )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3、翻译。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译: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5、请进一步探究以上两文的相同点,找出你的一点发现(试题已涉及的除外),并简要说明。
【课后感悟】: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