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英尺箱 1:2.25 箱自重约4吨 40英尺箱 1:2 箱自重约4吨 20英尺箱 1:1 箱自重约2.3吨 五、装卸、集疏运统计 1、装卸量
指报告期内进、出港区范围,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在计算装卸量时,从车、船上卸下的进港货物或装上车、船的出港货物,各计算一次装卸量;进出港货物在车、船间直取和货船外档过驳,虽在港口仅操作一次,规定要按一装一卸计算,作为两个装卸量;在同一港口的各作业区之间的货物驳运,凡未出港区范围的不算装卸量。
装卸量按不同运输工具分为船舶、货车(火车)、汽车、管道和港驳装卸量等。 2、操作量
指报告期内装卸作业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的货物数量。计算单位:吨。
计算方法:在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中,——吨货物不论经过几部机械或几组工人操作,也不论其使用何种装卸工艺、搬运距离的远近、装卸工序的多少或是否有辅助作业,均只能计算一吨操作量。
所谓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是指货物由某一运输工具(船或车)至另一运输工具或库场,由库场至运输工具或货物的整个装卸搬运过程。操作过程一般分为:①船——船,②船——车、驳,⑧船——车、场、④车、驳——库场,⑤车、驳——车、驳,⑥管道——船,⑦库场——库场。
同一库场内的倒垛(或转堆)、翻仓、拆仓、倒仓、灌包、缝包、摊晒货物、过秤检斤等,均属装卸辅助作业,不计算操作量。
3、装卸自然吨
指报告期内进、出港区并经装卸的货物自然吨数量。计算单位:吨。 在统计装卸自然吨时,一吨货物从进港到出港(包括在港内消耗的物资),不论经过几个操作过程,均只计算一个装卸自然吨数。
计算公式:装卸自然吨=(装卸量+只统计进港未统计出港的物质+只统计出港未统计进港的物质)÷2
4.操作系数
指报告期内货物的操作量与装卸自然吨数的比值。用以测定货物通过港口的平均操作次数,是考核港口装卸工作是否经济合理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操作系数=操作量÷装卸自然吨数 5、装卸工时数
指报告期内装卸工人从事装卸作业的工时数。计算单位:工时。 装卸作业时间应包括配工后的准备时间、装卸作业时间、装卸完毕后的整理结束时间,以及法定班制时间内的工间休息时间。但不包括吃饭时间,各种待时
5
和辅助时间,以及各作业区之间工人的互相调派或工人乘交通船至锚地、浮筒进行水上过驳作业的途程时间。
6.装卸工时效率
指报告期内装卸工人平均。每一装卸工时所完成的操作量。计算单位:吨/工时。
计算公式:装卸工时效率(吨/工时)=操作量÷装卸工时数 7、工序吨数
指报告期内按作业操作工序所完成的货物数量。计算单位:吨
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可划分为若干个工序,在既定的一个工序中,完成一吨货物的操作,计为一个工序吨。在同一工序中, 同时使用机械和人力操作时,以花费劳动量较大或操作距离较远的操作形式作为该工序的操作形式。
工序吨数按货物装卸操作地点及顺序分为舱底作业、起落舱作业、搬运作业、车内作业、库(场)内作业工序吨数;按货物装卸作业的机械化操作程度分为机械操作、半机械操作、人力操作工序吨数。
8,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 指报告期内港口装卸作业中,机械操作工序吨数占工序吨数的比重。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机械操作工序吨数÷工序吨数×100% 9、集运量
指报告期内到港货物的实际卸货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10、疏运量
指报告期内离港货物的实际装货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集、疏运量可按运输方式分为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集、疏运量等。 六、堆存统计
1、入库(场)货物数量
指报告期内进入仓库(罐)、堆场的货物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2、出库(场)货物数量
指报告期内自仓库(罐)、堆场运出的货物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3、期初堆存货物数量
指报告期初仓库(罐)、堆场所存储货物的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4、期末结存货物数量
指报告期末仓库(罐)、堆场所存储货物的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计算公式:期末结存货物数量(吨、TEU)=期初堆存货物数量+本期入库(场)货物数量-本期出库(场)货物数量
5.货物堆有数量
指报告期内仓库(罐)、堆场所存储货物的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吨、TEU。 计算公式:货物堆存数量(吨、TEU)=期初堆存货物数量+本期入库(场)货
6
物数量
6.货物堆存吨(TEU)天数 指报告期内仓库(罐)、堆场货物堆存数量与其实际堆存天数乘积之和。计算单位:吨天、TEU天。
统计时,可用报告期每天仓库(罐)、·雄场结存的货物数量和每天出仓库(罐)、的货物数量之和的累积数代替。
计算公式:货物堆存吨(TEU)天数(吨天、TEU天)=∑(每天结存的货物数量+每天出库(场)的货物数量)
堆存统计的原始资料是货物进(出)库单或库(罐)场日报表。 七、运输船舶在港停时统计
生产性停泊时间是指船舶在运输生产工程中所必需的停泊时间。包括装卸作业时间、移泊时间、技术作业时间和其它生产性停泊时间。
装卸作业时间包括装卸前后的张挂安全网、起放吊杆、开盖货舱、接卸输油管(臂)的准备时间:装卸货物时间:补给船用燃料、货料及淡水的时间:扫舱、铺舱、隔舱及油轮加温等辅助作业时间。
移泊时间是指装卸作业计划中规定或受港口条件的限制,必须从这一泊位移至另一泊位作业的移泊时间。
技术作业时间是指拖驳运输船舶的编、解队时间。
其它生产性停泊时间是指上述各种生产性停泊时间以外的其它生产性停泊时间。
非生产性停泊时间是指由于运输、装卸组织工作不善,或因船舶到港不均衡,或货物不能按时集中等运输生产过程非必需的停泊时间。包括港方原因、船方原因、铁路原因、物资部门原因和其它原因五部分。
港方原因是指因港方设备、劳动力不足,或调度不当等属于港方责任而造成的船舶等码头泊位、等工人、等库场、等拖驳船以及港口装卸机械设备故障等停泊时间。
船方原因是指因船方责任造成的停泊时间。包括等货物积载图、等船员、等运行调度命令、船上装卸机具和照明发生故障等造成的停泊时间。
铁路原因是指因无车辆或取送车不及时等铁路方面责任造成的停泊时间。 物资部门原因是指由于物资部门责任,如货物不能按时集中或疏散,流向未定不能开工作业等造成的停泊时间。
其它原因是指上述各种非生产性停泊原因以外的其它非生产性停泊时间。包括等联检(植检、商检)、等熏洗舱、等工人换班及吃饭等造成的停泊时间。
自然因素停泊时间是指因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停泊时间。包括因风、雨、雾等不能作业,高温季节工人工间休息,候潮进出港等所造成的停泊时间,以及船舶到指定地点避风的停泊时间及其往返的航行时间。
1.船舶停泊艘次
7
指报告期内船舶在港停泊艘次的实际数量。计算单位:艘次。 一艘船舶从进港时起至出港时止,不论单装单卸或又装又卸,也不论是否移泊,均只计算为一个停泊艘次。
2.船舶停泊总艘时
指报告期内船舶在港停泊的时间。计算单位:艘时。 船舶停泊总艘时包括生产性停时、非生产性停时和自然因素停时。在同一时间内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停泊原因时,计入主要的或时间较长的一种原因内。
3、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艘船舶每次在港停泊的时间。计算单位:天 计算公式: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时(天)=船舶停泊总艘时÷24÷船舶停泊艘次数
4、船舶作业艘次
指报告期内在港装、卸作业船舶的实际艘次。一艘船舶在港单装、单卸按一作业艘次计算,进行亦卸亦装的双重作业按两个作业艘次计算。计算单位:艘次。
5.装卸货物数量
指报告期内在港作业船舶实际装、卸的货物数量。包括船用燃、物料。计算单位:吨、TEU。
6.停泊船舶载重(箱)量
指报告期内在港停泊船舶总载重(箱)量的实际数量。以船舶登记证书上记载的为准。计算单位:吨、TEU。
7.作业船舶载重(箱)量
指报告期内在港作业船舶总载重(箱)量的实际数量。一艘船舶在港单装、单卸,按一次计算作业船舶载重(箱)量,进行亦装亦卸的双重作业时,则按两次计算其作业船舶载重(箱)量。计算单位:吨、TEU。
8.平均每装卸千吨货(百TEU)在港停时
指报告期内在港停泊船舶平均每装卸一千吨货物(百TEU)所占用生产性停泊和港方原因非生产性停泊的时间。计算单位:天/干吨、天/百TEU。
计算公式: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天/千吨)=(生产性停泊时间+非生产性停泊中港方原因时间)÷24÷装卸货物数量×1000
平均每装卸百TEU在港停时(天/百TEU)=(生产性停泊时间+非生产性停泊中港方原因时间)÷24÷装卸货物数量×100
9、平均每千吨货(百TEU)装卸小时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装卸一千吨货物(百TEU)所需的小时数。计算单位:小时/千吨、小时/百TEU。
计算公式:平均每千吨货装卸(小时/千吨)=装卸作业时间÷装卸货物数量×1000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