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C 堤(岸)坡防护实用技术
C.1抛柴枕
C.1.1 柴枕的规格(长度和直径)和结构应按设计要求确定,一般采用枕长10m~15m,枕径1.0mm;柴、石体积比约为7:3。 C.1.2 柴枕捆扎工艺应按下列顺序和要求进行: 1 平整场地
1)在险工段的堤顶或戗台上,选好并平整捆枕场地。
2)在场地远水侧顺流向放一枕木,其上再横放一排垫桩,垫桩长约2.5m,
粗头近枕木,细头朝向水流,形成约1/10的斜坡。垫桩间距为0.5m~0.7m。
3)在场地后部偏上游一侧打设拉桩。
2 铺柴排石
1)在两垫桩间放好捆枕绳(或铅丝)。
2)在垫桩上铺柴枝(柳枝、玉米秸、苇料等),捆1.0m
直径的枕,铺柴料
宽约1.0m,压实厚度为0.15m~0.20m;铺柴应分两层,第一层从上游端开始,柴枝料粗头朝外,均匀交错铺至下游端,第二层将柴枝粗头反过来,再从下游端铺至上游端,铺完两层后,两端以粗头朝外再铺一节,加厚枕的两头。
3)在铺柴中间分层排放石块,大小搭配排紧填实,呈中间略宽、两头稍窄,
直径约0.6m的柱体,枕两端各留0.4m~0.5m不排石。
4)排石一半厚时,放一根栓有
2个~3个十字木棍或长形块石的穿心绳,然
后再将上一半排石排好;缺石料时,可用土工编织袋、麻袋、草袋装土代替。
5)在排石上再按铺柴方法铺两层柴枝。
3 捆枕
l)将柴枕下的捆枕绳依次用力
(或用绞杆)绞紧系牢。
2)捆枕绳双股、单股相间,枕头
处应以双股盘扎好,见图C.1.2。 C.1.3 柴枕抛枕应按以下要求进
图C.1.2捆柴枕示意
行:
1 考虑流速因素,准确定位。 2 抛枕前,将穿心绳活扣栓在预先打好的拉桩上,并派专人掌握穿心绳的松紧度。抛枕人要均匀站在枕后,同时推枕、掀垫桩,确保柴枕平衡滚落入水,见图C.1.3。
3 由上游侧向下游侧逐个靠接,顺堤坡方向由下而上逐个贴岸。 4 要从抢护部位稍靠上游侧抛起;采取分段抛枕时,应同时进行。 5 抛枕过程中,应加强水下探测,及时调整穿心绳,或用数根底勾绳控制柴枕沉落位置。
6 柴枕抛足后,应及时抛压枕石将其压稳。
C.2土工织物软体沉排
C.2.1 做排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1 软体排制做
l)一般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编织布缝成12mX10m 2)在排体的下端横向缝制
图C.1.3抛柴枕剖面示意图
的排体。
0.4m宽横袋。
0.4m~0.6m宽的竖袋,两竖袋间距一般为4m左
3)在排体中央及两边再缝制
右。
4)每个竖袋两侧排体上分别缝结一条直径
1cm的聚乙烯纵向拉筋绳,其下端
从横袋底部兜过,纵向拉筋绳应预留一定长度,并与顶桩联结。
5)在排体上下两端,横向各缝结一直径1cm
的聚乙烯挂排绳。
6)在排体上游侧应另拴两根拉绳,分别连接软体排底部的挂排绳和最上侧的拉筋绳,见图C.2.1。
2 排体长度应大于所抢护段堤(岸)坡长度与掏刷深度之和,不足时可用两个排体相接;
3 软体排缝制应采用双道缝线,叠压宽度不小于5cm,两线相距以1.5cm~2.0cm为宜。
C.2.2 软体排沉放
1 在需沉护堤(岸)段的岸边展开排体,先将土装人横袋内,装满后封口。
2 在上游侧岸边顶打一桩,将与软体排下端拉筋绳连接的拉绳活栓在该顶桩上,并派专人控制其松紧。
3 将排体推人水中,在软体排展开的同时向竖袋内装土,直到横袋沉至河底。
4 软体排上游侧竖袋充填土(砂)必须密实,必要时可充填碎石加重。 5 软体排沉放过程中,要随时探测,如发现排脚下仍有冲刷坍塌,应继续向竖袋内加土,并放松拉筋绳,使排体紧贴岸边整体下滑,贴覆整个坍塌部位,见图C.2.2。
6 两软体排搭接时,上游侧排体应搭接
在下游侧排体上,搭接度不小于50cm,并应图C.2.2土工织物软体沉排护岸剖面示意
图 将搭接处压实。
图C.2.1土工织物软体沉排平面示意图
本标准的用词说明
为便于执行本标准,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