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地理 历史
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2)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卷二十一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唐)苏鹗《苏氏演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认为“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陆法言的成就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参考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了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 A.重视兴修水利 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 C.主张适时耕作 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
解析:“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因此,C项符合题意。
高考 地理 历史
答案:C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政治化的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答案:B 3.“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反映了北魏统治下的哪一座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杭州 C.无锡
B.苏州 D.洛阳
( )
解析:四个城市中,只有洛阳在北魏的统治下。 答案:D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减缓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使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答案:B 5.(图文探究)《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时广泛流行的民歌:“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趶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北魏壁画
探究:
高考 地理 历史
(1)《折杨柳歌辞》和北魏壁画反映出鲜卑人怎样的民族性格? (2)孝文帝改革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参考答案:(1)英健强悍、豪迈尚武的民族性格。
(2)鲜卑人逐渐汉化,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的主体。 二、能力提升
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 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 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解析: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答案:A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解析:题干中“最重要的影响”应是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答案:B 3.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
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褰裙”骑射说明汉族人民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 ( )
高考 地理 历史
4.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二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 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 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
解析: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取材于佛教,但是云冈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前,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后并受到了汉化政策的深刻影响。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显得和蔼可亲,服饰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 答案:B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均田制 C.新租调制
B.俸禄制 D.汉化政策
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认为: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13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认为: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正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