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为 。
(3)请你对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估,按 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
(4)如图是按小张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的烧杯和剩余油的倒出油的体总质量/g 34.1 总质量/g 积/cm3 油的密度/(kg·m-3)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6.(6分)仁爱礁是我国的固有领土,隶属我国海南省三沙市,中国公务船只定期在那里巡视,如图所示是我国一艘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综合公务船。该船以20km/h的速度匀速航行了5h,则航行的距离是多少?
9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27.(12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目前世界上最“轻”的材料是由我国科学家造出的“全碳气凝胶”,如图所示,即使把它压在狗尾草上也不会压弯狗尾草的毛尖,这种材料的密度为0.16kg/m3。
(1)一块100cm3的“全碳气凝胶”的质量是多少克?
(2)“轻”仅是这种材料众多特点之一,“全碳气凝胶”还是迄今已报道的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它最多能吸收自身质量900倍的有机溶剂——例如原油,可用于处理海上的漏油事故,已知原油的密度ρ=0.9×103kg/m3,则100cm3的“全碳气凝胶”最多能吸收多少立方厘米的原油?
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参考答案
1.【解析】选
A。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量的估测。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
度大致相同,约为1.0×103kg/m3,A选项正确。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0.8m,B选项错误。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C选项错误。人的正常体温是37℃,D选项错误。故选A。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声音特性的认识。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大小有关,故A、C、D错;能分辨出二胡声和小提琴声,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声现象知识的综合运用。动物能产生和听到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所以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故A说法正确。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处禁止噪声的产生,但也可以通过公路两边植树,即在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说法错误。因为海豚的听觉频率范围很大,所以能听到除超声波以外的声音,故C说法错误。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音色不同,故D说法错误。故选A。
5.【解析】选D。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由题图知: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得太少。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选D。
6.【解析】选A。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冰雪消融是从固态到液态,
1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属于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A对;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会放出热量,B错;霜和窗玻璃上的冰花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C、D均错,故选A。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综合应用。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故属于折射现象;放大镜是凸透镜,光经过凸透镜时,发生的是折射,故属于折射现象;湖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光的反射现象;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了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选C。
8.【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越来越近,所以小华患上了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要让像落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选B。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平行的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用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小于焦距20cm。故选A。
10.【解析】选D。由图可知乙在0s时开始运动,而甲在4s时开始运动,即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由图像知4~8s内甲、乙的路程和时间都成正比,即速度不变,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0~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8s末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此时甲用时4s,乙用时8s,由v=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选D。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晶体熔化条件。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