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车间布置与结构 4.1车间布置
1)对设备进行平面布置时,充分考虑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使能共用的设备尽量共用,并根据需要适当添加设备。
2)设计排水沟尽量位于经常排污、排水设备的下面,保证车间排水通畅、每个排污口要安装防鼠网。
3)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墙壁之间均要留出适当的空隙,不但可以保证操作方便,而且便于维修和清洗。
4)由于发酵豆奶产品的后发酵温度比较低,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酵培养之后的后发酵车间温度控制在2~6℃,以4℃为好。车间尽量密闭,内墙面设置隔热保温层,减少能耗。
5)为便于运输以及减少劳动量,将发酵库和后发酵库构建在一起,包装车间经过 包装的产品通过传送带直接传送到后发酵库。
6)更衣室位于车间入口处,工人先更衣,经洗手、消毒后方能进入车间。为保证产品质量和车间卫生,工人进入车间必须保证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胶鞋等统一规范,开始工作前有专人检查并记录。
4.2车间建筑特点
门:车间采用双扇折叠门,各个门尺寸根据需要而定。
窗:铝合金推拉窗户,窗下离地1500mm,窗户尺寸3000mm×2000mm。 地坪:采用水磨石地面。
排水:墙壁靠墙两内侧开始300mm宽水沟,深300mm,地面为圆弧,便于清洗。每隔20000mm设置一个穿墙的出水管道。
墙壁:除特殊的隔热需要外,墙壁内墙铺设白磁砖至3m高。 通风:排气扇通风,增加通风量。 采光:Ⅰ、窗户采光;Ⅱ、屋面采光板。
照明:满足车间照明,单位容量一般为6~8W/㎡。
5物料计算
根据工厂设计规模、产品方案,通过物料平衡计算,可确定单位时间生产过程中主要原辅料的需求量以及水、蒸汽、能源等流量与耗量,据此就可以计算出全年主要物料、包装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仓储容量。同时通过物料衡算,还可以根
据计算数值经济合理地选择生产设备,并进行车间的工艺布置和各工序劳动力的安排,也是进行经济分析不可缺少的根据。
5.1工艺经济指标及基础数据
为平衡每月生产的产量,避免出现部分月停产,部分月加工任务过于繁重,结合主要加工发酵豆奶的品种成熟时间情况,初步安排产品生产方案如表5-1:
表5-1 产品生产方案
指标名称 生产规模 生产天数 发酵周期 日产量
指标 2000吨/年 250天/年 72小时 8吨/天(杯装(100ml)2吨,瓶装(300ml)6吨)
出浆率(豆:浆) 1:14
罐装浆液损失率
表5-2 配料配方
序号 1 2 3 4 5 6
配料名称 多聚磷酸盐 乳酸、柠檬酸 稳定剂 水 乳化剂 糖
添加比例 0.015% 0.32% 0.5%
稳定剂的50倍 0.02% 水的9%
0.8%
指标名称 磨浆浆液损失率 饮料含糖量 发酵菌液添加量 检样损失系数
指标 1% 9% 4% 0.6%
5.2物料数据计算
以1吨大豆(原料量)为计算基准进行计算。 1)1吨大豆出浆:(14-14×1%)×103kg=13860 kg 2)暂存时需加糖:13860 kg×9%=1247.40 kg 此时豆液重:13860+1247.4=15107.4 kg
3)发酵时需加入发酵菌液:15107.4×4%=604.296 kg 发酵时豆液重:15107.4+604.296=15711.696 kg
4)除去0.6%的检样损失,调配时豆液重:15711.696-15711.696×0.6%=15617.426 kg
5)调配时,各配料加入量如表5-3
表5-3 配料加入量
序号 1 2 3 4 5 6
6)调配后浆液重:15617.426+4389.277=20006.703 kg
7)减去罐装损失,1吨大豆可生产饮料量:20006.703-20006.703×0.8%=19846.649 kg
5.2.1年产2000吨大豆发酵饮料所需原料、辅料量
年产2000吨大豆发酵饮料所需原料、辅料量如表5-4
表5-4 原料、辅料量
物料名称 大豆 糖
多聚磷酸盐 乳酸、柠檬酸 稳定剂 乳化剂 发酵菌液
所需包装容器数量约:
奶杯:(2×1000000)/100=20000个 奶瓶:(6×1000000)/300=20000个
物料量/ kg 100772.68 161114.56 236.11 5036.22 7869.04 314.71 60896.53
每日物料量/ kg 403.09 644.46 0.94 20.14 31.48 1.26 243.59
配料名称 多聚磷酸盐 乳酸、柠檬酸 稳定剂 水 乳化剂 糖 合计
添加量/ kg
15617.426×0.015%=2.343 15617.426×0.32%=49.976 15617.426×0.5%=78.087 78.087×50=3904.356 15617.426×0.02%=3.123 3904.356×9%=351.392 4389.277
6设备选型 6.1设备选型的依据
物料计算是设备选型的依据,选择设备时要注意四点:
1)根据每一品种单位时间(h或min)产量的物料平衡情况和设备生产能力来确定所 需设备的台数。
2)几个生产中的关键设备,除按实际生产能力所需台数的设备外,还应考虑备用设备。
3)以便后道工序的生产能力要略大于前道,不至于生产能力不够,导致物料积压。
4)选择设备应考虑下列原则
a.满足工艺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b. 应选用较先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设备。
c. 充分利用原料,能耗少,效率高,体积小,能一机多用。 d. 应符合卫生要求,故而多应用不锈钢材料。
e. 有合理的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温度、压力和真空度,时间、速度、流量等
序号 设备名称
生产能力
规格型号
尺寸
数量
单位
工艺参数。
6.2设备概况
6.2.1主要设备一览表
主要设备如表6-1
表6-1 主要设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