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班世澄 审核严强 2014/07/06
《 琵琶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全诗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2. 赏析,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3. 理解全诗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4. 赏析,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学习时间】 3课时
【知识链接】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背景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其他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一、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 有三十七句,白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班世澄 审核严强 2014/07/06
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在命名上,诗人通常用“歌”、“行”、或“歌行”来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3. 掌握作家、作品有关知识 4. 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语言基础知识 字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a)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 整顿衣裳(cháng) 间关(jiān) 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拨子拨)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 2.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古今异义
1.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于是写。今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 2. 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今指“长子”“长兄”)
3. 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今常用义为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一词多义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班世澄 审核严强 2014/07/06
言 暂 1. 感斯人言(话) 1,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 2. 凡三百一十六言(字) 2,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 3.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 为
1. 因为长句(写,作) 2. 初为霓裳后六么(弹奏) 3.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 4. 呕哑嘲哳难为听(使,让) 特殊句式
1, 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 2, 送客湓浦口(省略句) 3, 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4, 感斯人言(被动句) 二、问题探讨
梳理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江头送客思管弦; 江上聆听琵琶曲; 倾听歌女苦身世;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湿青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2.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难点】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过程】 一、问题探讨
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说明琵琶女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境界。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直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3.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班世澄 审核严强 2014/07/06
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4..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5.朗读、背诵诗的第一、二节,体会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二、本节课学习总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背诵第三、四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3.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知识导学】
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环境描写的文字。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乐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合作探究】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各有何特点? ------琵琶女 和 诗人自己。
①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时,“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
温州翔宇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班世澄 审核严强 2014/07/06
着凄苦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玩弄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② 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抒写了自己官宦失意的痛苦和感伤以及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激愤。
2.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出自京城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 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颜直谏贬江州
3.全诗虽长,却结构严谨,试探究,诗人用怎样的线索使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从而成为唐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的呢?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花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此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义,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