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河南看豫商(广东篇)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原越来越多的商人们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到省外去创业、经商。
不仅在珠三角、长三角,在北京、武汉,可以看到豫商的身影,在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广大西部地区,在那里辛勤创业的“豫商”也越来越多。在人们为粤商、浙商等在国内商界中呼风唤雨的巨大能量而惊叹的同时,一批批从中原走出来的豫商也开始崭露头角,有些甚至成为了当地业界的风云人物。
豫商,已成长为当今中国商业群落里的一个“新成员”。
第一批“走出去”的豫商就像是冒险家,不仅要有勇气、能吃苦,还要具有独到的眼光和策略才能成功。无论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西部内陆,豫商创业往往还会集中在某几种行业发展,在某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豫商优势”。 关注这些成功的豫商,对我省有志于“走出去”创业的后来者们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河南人赢在哪里 一样的“草根”出身
广东是河南外出务工者人数和创办企业数最多的地方。据广东省河南商会介绍,包括打工者在内,河南人在广东有400多万人,创办的企业达9200余家。 “小时候一年吃不上几次肉,打架时被人一推就倒,吃米饭时只能偷偷往里面抹猪油。刚来珠海时太瘦,想当保安当不上,只能找地方悄悄搭个窝棚睡下,白天靠捡破烂儿度日。”年轻的珠海市三合汽车维修有限公司经理李庆军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身”。
即便是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的孙坚,在广东最初的起点也非常“低”:“怀揣100元,先到深圳,没有暂住证,躲在公墓里睡,幸好是夏天;实在饿,曾经跑到武警招待所冒充家属混饭吃。”
和故乡数以千万的农民一样,到广东的豫商和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潮汕商人、继起的浙商一样的“草根”出身,一样的白手起家。
一样的出身,却已创下不一样的业绩。
李庆军创办的公司,在珠海是品牌汽车4S店以外最大的汽车维修企业。到车间看,维修线起吊设备齐全,管理井然。他说,至今他已投资近900万元,建起了4个汽修厂,有200多名工人,去年纳税100多万元。他说他“天天在做梦”,梦想着当连锁店和上市公司的老板。
孙坚1997年创办的华必信会计公司,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2001年至今,已相继在苏州、郑州、东莞、深圳、香港设立6家分公司,专业服务人员200余人,为上千家外资企业和当地民营企业提供会计、税务、咨询和审计服务。2004年被国际排名第25位的会计集团吸纳为中国成员所。 为生计背井离乡,成为多数豫商创业的原动力。来自信阳、南阳、周口、驻马店的多数豫商说:我们老家没有矿产资源,地里也不打粮食,只有外出。来到广东后,不安于长期当小工,这些河南人又脱离了自己的企业和企业主,走出去创办起自己的企业。
河南人赢在哪里
年龄40岁出头,10年前来闯广东的一批人,是广东河南籍老板的主流。近10年来,广东的发展空间已被视作“有限”,那么,作为后来者、跟进者甚至是超越者,河南人究竟赢在哪里?
河南籍企业家首先赢在勤奋。
河南人尤其是豫南人南下,往往兄弟姐妹同往,而后举家南迁,勤劳与拼搏精神不亚于粤商、浙商。当成功的浙商在广东开始“习惯于上午睡觉、晚上打麻将时,我们仍然很早起床”。
不止一位河南籍企业家认为,最根本的,是河南人性情厚道、大方,办事粗中有细。
固始籍的东莞惠丰纺织品总汇总经理程银刚很认真地给我们说,这些年来,我们在寻找商机、经营策略上已经能够和先行的外地商人平起平坐,甚至还能在竞争中超过他们。为什么?我这几年看到,在广东的潮汕人勤劳、务实,但文化素质偏低;浙江人干事精明,投入、执著,但有时算计太多,还有些相信命运;河南人和东北人热情、豪爽,但还有些大智若愚,别人更容易和我们长期打交道。
豫商在广东的业绩和声誉日隆也许印证了他的说法。
许家印1997年创办的广州恒大集团,在广州打造了30多个“金碧”系列超大型楼盘,公司从注册资金3000多万元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120多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20强、中国房地产企业10强。说起他的“第一桶金”,许家印说:第一个楼盘的旧址是一家农药厂,很多人认为成本高、风险大,我下了很大工夫,进行环境评价和整治,结果,开工两个月进行预售,一销而空。我在同行中发起的诚信联盟,就是“以质量树品牌,以诚信树伟业”。 广州市粤富净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人大代表庞惠君说,我的企业安置的是残疾人、下岗职工,到东北买原料1吨8000元一下子降到4000元,但我宁肯贷款也要供员工工资。
副团职干部贾东亮在广东转业后,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带着13万元复员经费,只身到肇庆市偏僻山区,把382亩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变成一个水果飘香、猪欢鱼跳的“八一生态农场”。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前往看望,并栽下一棵沙糖橘树予以勉励。
学习型豫商的崛起
许家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史时说,如果说成功,首先是勤奋好学。从1992年来广东开始,每天都没有断过学习。从1998年开始,企业规定,聘用普通员工,必须是大学毕业并且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开发金碧海岸花园时,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桢等一大批专家进行研讨和评审。
程银刚说,潮汕人、浙江人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爆发力比我们强。但爆发力之后需要底蕴。底蕴是什么?就是“学习+后天的经验”,由此具备平衡感、判断力。有时,市场越乱、竞争越激烈,就越有商机。李庆军学汽车维修,几个月时间从小工干到“最大师傅”,拿自己的话说就是“白天不停地看、摸索,晚上不停地翻书、学习”。而东莞一带工厂中聚集的大批河南老板,都是注重学习、由小工到中层、再出去自己办厂的。
注重学习,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从深圳高新区的中航信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到东莞的华必信会计公司,所用的员工多是博士、硕士,学历甚至超过聘用他们的豫籍老板。
文化豫商的机遇观
在广州,有两家河南人办的“品牌包装”公司广有影响。
一家是最佳拍档广告有限公司,号称“时尚广告工厂”,董事兼总经理于洪涛1997年自鹤壁到广州后,先是在报社作广告策划,2001年转向服装广告策划,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于洪涛:市场定位决定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决定终端市场定位。反过来,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终端是什么?终端存在于商品从生产厂家到真正购买者手中的最后一环,可以是零售场所,也可以是人员直销、厂家直销、邮购、展览会甚至有能力的消费者。
终端“物料”多不胜举:产品海报、服务人员服装、指示牌、产品模型、各类促销公共礼品??
一个浅显的例子是:当你进入商场,很容易被某个专柜所吸引,感到舒服、信任,进而产生购物冲动,这就是终端包装的魅力。“品牌”与“时尚”如何统一?我们的理念是:“全面满足、不断超越客户期望。”
广州市的广告公司大小近千家,但真正能做品牌包装的只有两三家。一个叫“高尼奥”的男装,早期搞批发,品种单一;经最佳拍档包装后,迅速跻身“广东十大品牌”。至今,最佳拍档直接服务的客户品牌,已达700多个,广州做服装的,鲜有不知“最佳拍档”的。最佳拍档的业务触角,已伸至杭州、常熟、义乌、东莞等国内主要的服装集散地,公司坐落在广州市繁华的广州大道旁。 听说郑州西郊的几大国棉厂旧址将崛起“纺织服装城”,于洪涛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决策,但愿他的公司能够抓住新的机遇,迎来河南服装业的“品牌时代”。 他说,品牌形象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好莱坞用工业设施的资源去生产作品和明星,我们用工厂式的基地、一线式的制作流程去创造高品质的形象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