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中所出现的情感领域中的“自由”正因为是由“反思”带出来的,所以是不能严格坐实的,“自
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概念既不是一个自然概念,也不是一个自由概念”,[3—p19]而只是这两个概
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3—p31]。我们在审美鉴赏(感受美和崇高)时反思到自己的自由本体,但审
美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或“暗示”,我们所感到的自由和我们所激发起来的情感都只是以“类 28 ①
②同上,分别参看第45、46、52、65、66、77、79、79页。 《判断力批判》第137页。以上论述还可参看拙著:《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比”(Analog)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真正自由(道德律)的手段。然而,既然自由这个概念已经
被用来描述人的感性生活,给它一个在感性中的单独的命名只是迟早的事。果然,我们在康德由自
己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中发现康德确实使用了“自由感”(Freiheitgefühl)一词,他说:
“单纯狩猎的民族……甚至通过这种自由感(与别的和他们有亲缘关系的种族相区分)而使自己确
实高贵起来。所以自由概念不单只在道德法则之下唤起一种被叫做热忱的激情,而且,单是外在自
由的感性表象,通过与权利概念相类比,也把坚定不移地坚持或扩展自由的那种意向一直提升到强
烈的情欲。”[5—p181]当然,虽然康德在这里涉及到人的情感,但并不是直接针对审美而言的,而是针
对着与“权利”(Recht)概念相类比的“自然的(天生的)意向”,即“作为情欲的自由意向”[5—p179],它
也属于前面所说的“自由的任意”。但这种自然天生的自由任意一旦进入到人类社会和文化,即进
入到人与人的关系,就引起了“癖好”(Sucht),包括荣誉癖、统治癖和占有癖,以及这些癖好所导致
的权利或公正的问题。 (2)自由权利(Recht)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审美鉴赏过渡到自然目的论后,在第83节进入了对人类文化的探 讨。这个探讨极为短促,但也极为重要,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在那里说:“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
一般地(因而以其自由)对随便什么目的的这种适应性的产生过程,就是文化。”[3—p287]康德在这里
提到了人们相互结合和分工而形成的劳动技艺,由这种分工而导致的人与人的分裂和社会不公,以
及为了克服“交互冲突的自由所造成的损害”和调和人们的“荣誉欲、统治欲和占有欲”而
建立的“法
制状态”和“世界公民”系统,他认为这个系统“即使不是造成了、但毕竟是准备了各国的一个建立在
道德之上的系统的合法性、因而准备了它的统一性”[3—p288]。至于美的艺术和科学,康德也一反卢
梭完全否定的消极态度,而认为它们固然产生了奢侈和虚荣,但却实现了大自然的目的,即“为人性
的发展扫清道路”,这就是“通过某种可以普遍传达的愉快,通过在社交方面的调教和文雅化,即使
没有使人类有道德上的改进,但却使他们有礼貌,从而对感官偏好的专制高奏凯旋,并由此使人类
对一个只有理性才应当有权力施行的统治作好了准备”[3—p289]。总之,大自然利用人的贪图享受和
爱慕虚荣的弱点,让他们尽量去追求自己的自由的任意和外部感官的满足,同时却借此暗中实现着
自己的意图,即为我们在自己内心感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而作准备。而这正是自由作为一种在外部
世界中的法制状态下的合法性的“权利”的意义。 康德这一思想的真正展开并不是在《判断力批判》中,而是在他写作该书前后一些年所陆续撰 写的一些社会政治论文中。①例如,在《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 不通的》一文中他提出:“但是对外权利这一概念一般地是完全出自人们在彼此外在关系上的自由
这一概念的”,“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 的自由。”在《永久和平论》中他说:“如果并没有自由以及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法则的存在,而是一
切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都仅仅是大自然的机械作用,那么政治(作为利用这种作用来治理人的
艺术)就完全是实践的智慧,而权利概念就是一种空洞的想法了。”[6—p181、1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
层意思。一是权利出自于自由或“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法则”,即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律;二是它并不
是自由意志本身,而是自由意志的“外在关系”,即人与人在政治中的相互协调和限制关系(如严复 29
①何兆武先生将这些论文翻译成流畅的中文,使汉语学界能够方便地了解康德的这些思想,是很大的贡献。但他把这些文
章的集结命名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却似乎不是很有根据。据说他有关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或者说“第四批判”的观点
来自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E. Cassirer),并认为这些“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
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尔曾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参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
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译序,第2页;另参看《读书》2003年3期《重读康德》一文)这其实是没有理解到康德的社
会历史观点在其第三批判的自然目的论中有其“反思判断力”根源而导致的误解,在康德自己的思想和文本中也是找不
到根据的。该问题笔者拟另文专论。
所谓“群己权界”),因而在外部经验世界中有其表现(现象);三是尽管如此,它又不是一般的经验现
象(即可由理论知识来认识、由政治艺术或技术来操纵的“大自然的机械作用”),而是从理论(认识)
通往实践(道德)的中介。借助于权利概念,我们就可以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各自感性的癖好
而相互冲突对抗的经验现象出发,通过“猜测”、“假设”或“类比”去对人类历史的整个未来作出“不
断改善”的乐观的“预言”。显然,这种预言完全是一种自然目的论的反思判断力的结果,如康德说
的,哲学家“应该探讨他是否能在人类事物的这一悖谬的进程中发现有某种自然的目标,根据这种
自然目标被创造出来的人虽则其行程并没有自己的计划,但却可能有一部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
划的历史。”[6—p2]所以他认为对人类历史的臆测(Mutmaβung)“不能过多地要求人们同意,而是至多
也就只能宣称它自己无非是想像力在理性的指导之下进行着一场可以允许的心灵休息与保健的活 动罢了。”[6—p59]这种说法与《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反思的判断力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的表 述完全一致。
可见,康德散见于许多文章和著作中的关于自由权(如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的观点, 以及在这种权利的形成和发展中人类相互冲突的最终趋势的论述,并不是什么“第四批判”,而是第
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目的论的范畴。康德晚年在自由问题上对人的感 性活动、包括人的情感和人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的权利关系的这种让步当然是有条件的,即只承认这
些活动和关系是在现象世界中对人的本体自由的某种暗示和类比;然而,这种限定掩藏不住自由概
念一旦落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必然具有历史主义的内容这一理论趋势,从中我们似乎隐约看
到,黑格尔关于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关于人类社会在现实冲突中体现出“理性的狡计”、关于
人的恶劣的情欲是社会历史向更高的善发展进化的动力等等思想,已经呼之欲出了。 [参 考 文 献]
[ 1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ft, Hrsg. von Raymund Schmidt, Verlag von FelixMoiner, Hamburg 1956, Naohdruch, 1976.
[ 2 ]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ft, Hrsg, von Karl Vorlander, FelixMeiner Verlag,
Hamburg 1974.
[ 3 ] 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4 ]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 5 ] 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6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Three Levels of Kant’s Conception of Freedom Deng Xiao-mang
(Department ofPhilosoph,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This essay divides Kant’s conception of freedom into three levels:“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the practical freedom”and“the sense of freedom”. (1)“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which leaves in ad- vance a possible“idea”of freedomfor the practical freedom in the theoretical reason; (2)“the practical free-
dom”, which can be divided further into“the general practical freedom”, i.e.“der freie Willkür”and“the
pure practical reason freedom”, i.e.“der freie Wille”. Both of them contain the meaning of the freedom-
noumenon(pure or im-pure); (3)“the sense of freedom”,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Aesthetic Taste and the “civil liberties”in the social history (such as the freedomof speech, the freedomof legislation, propertyright,
etc.). Both of them can be ascribed to the reflective judgement, instead of to man’s freedom-noumenon.
However, they are its“symbol”and“analogy”.
Key Words:Kant, 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the practical freedom, the sense of freedom, civil liberties [责任编辑 晓 诚]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