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1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4:27: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20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代码:BB102318 大纲执笔人:高华 孙永香 大纲审定人:葛平俱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我校各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方案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应用软件。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为本科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一学期,使学生既能与高中的计算机技术课相衔接,又能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宗旨,为本科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充分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相结合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以下基本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信息表示、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排版、电子表格制作、创建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基本应用技术。

3、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大学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由于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上力求既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要有做侧重,具体为:

(1)理论上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生动形象阐述计算机的各种原理方法的教学方式,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采取教师案例教学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通过综合作业来检验督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3)教学考核上采用上机考试与平时操作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既检验理论知识又检验操作技能。

课程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验为16学时。理论课,重点讲解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一般操作;实验课,借助于常用软件,完成3-5个大作业。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 第 1 讲 计算机基础知识(5学时) 内容:

1 计算机概论 (1学时)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诞生时间、主要元器件;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二进制和程序存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四代计算机的年代、主要元器件)(电子器件);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计算机的用途(5大用途);计算机的分类(按处理数据方式、使用范围、计算机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四化或五化);

信息技术(I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三个组成部分)、信息社会的概念、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 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件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使用二进制的原因;各种数制及其转换方法;数制信息的表示;非数值信息的表示)。

3 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2学时)

微型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特点、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主板的主要结构、主板上的主要插槽、接口及其作用,主板上的主要芯片及作用;CPU的主要基本概念、主要性能指标、主要厂商以及命名;内存的概念、作用以及性能指标、主要外存设备及其主要性能指标;机箱机电源的分类、机箱及电源的性

能;显卡的基本知识;显示器的分类以及主要性能指标;打印机、键盘鼠标的分类与性能指标;主要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其结构以及主要参数,其特点以及使用);

PC机的发展。

重点: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常用的数制及编码,计算机中的数制与转换,常见的信息编码。

难点: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常用的数制及编码,计算机中的数制与转换。 教学方法:课件教学 思考题: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核心是什么? 2、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怎样将计算机分类的?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4、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有哪些,如何书写?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表示的? 5、计算机如何在内部表示字符和汉字?什么是交换码、输入码、机内码、字形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什么是计算机指令、指令系统、程序?

7、简述微处理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常用技术参数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 8、内存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9、常用的外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10、为什么存储系统要划分层次,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是什么样的? 11、微机主板上主要包括哪些部件?计算机是如何被组装在一起的? 12、计算机常用的系统软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3、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媒体的特征是什么? 14、在计算机领域中,如何媒体分类?有哪些媒体元素?

15、屏幕上每个像素都用一个或多个二进制位描述其颜色信息,256种灰度等级的图像每个像素用几个二进制位描述其颜色信息。

16、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信息化社会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第 2 讲 操作系统概述(1学时) 内容: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分类(用户数、任务数、适用

环境两种分法);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进程、存储、设备、文件、作业管理);常用操作系统(常用操作系统的类属和适用环境)。

重点: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分类。 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教学方法:课件教学 思考题:

1、操作系统的定义。

2、操作系统的分类,常用操作系统有哪些? 3、文件的定义。

第 3 讲 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2学时)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Windows的文件管理,

要点: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菜单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快捷方式的建立;“开始”菜单、“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回收站、控制面板等的基本操作;Windows的系统配置、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

内容:

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桌面上相关操作(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桌面图标、窗口排列、程序切换、日期与时间设置、回收站使用、文件搜索、桌面复制等);

Windows XP的文件与文件夹基本操作(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属性修改与查看方法);“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查看硬盘信息、磁盘格式化等);

Windows XP的设置(显示属性设置;自定义“开始”菜单和“任务栏”设置方法;安装与删除程序应用程序、添加与删除Windows组件、添加硬件(打印机)的方法;Windows用户管理;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控制面板中其他的常用操作)。

Windows XP的多媒体功能;Windows Media player、录音机使用方法 Windows XP的系统优化;系统性能与虚拟内存设置方法 重点: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Windows XP的设置。

难点:Windows XP的文件与文件夹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Windows XP的系统优化;IP地址的设置。

教学方法:操作演示 思考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1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9pa609ncw8az813iuv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