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一、概述 1.1 项目区位
开迎路位于长江以南,铜锣山及明月山系之间的茶园片区,东西走向。为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中的一段,即重庆市快速路三横线(通江大道~绕城高速)段,属于经开区四横四纵骨架交通系统的一横。
图1-1 区位图
1.2 项目范围
开迎路道路工程,起于茶园新区通江大道与峡江路相交节点,向东下穿经开区城市主干路“纵一路”形成梧桐园立交,继续延伸上跨东城大道形成斑竹林立交,最终接入绕城高速收费站,线路全长4720m,本次设计标准路幅宽44m=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主线为双向六车道。线路经过路段地形起伏大,水系发达,鱼塘较多。道路主要节点有梧桐园立交、斑竹林立交。全线共设桥梁5座,车
行下穿道3座,人行地道2座。 二、 图纸分册情况
本次施工图设计共分八册: 1、第一册 总体设计 2、第二册 主线道路工程 3、第三册 立交工程 4、第四册 桥梁工程
5、第五册 地通道、挡护结构工程 6、第六册 排水工程 7、第七册 电照工程 8、第八册 交通工程 本册即为第一册,总体设计。
三、设计依据及规范 3.1设计依据
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2.《重庆市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系统建设规划(2006—2020年)》 4. 《经开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间成果 2011年3月 5.《港口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2011年 3月
6.《绕城东立交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2011年 3月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7. 重庆市勘察院提供的该地区1:10000、1:2000、1:500地形图 8.《开迎路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2011年 5月 3.2 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011年9月15日,收到市建委关于开迎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原则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下阶段设计应采纳如下意见。 1、完善近期人行过街设施设计,预留远期人行设施设置位置。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近期考虑在路口处设置人行地通道和人行斑马线过街。预留远期人行设施位置。
2、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建议取消9m人行道;严格按照快速路设计规程完善设计。
回复:开迎路道路工程起点相接的峡江路东段标准路幅为5m人行道+12m车行道+2m绿化带+12m车行道+5m人行道,考虑到峡江路东段刚竣工,为保证近期开迎路与峡江路的设计标准一致,故开迎路近期采用规划批复的路幅分配形式:9m人行道+12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2m车行道+9m人行道,预留远期7m车行辅道+2m人行道宽度作为远期用地控制。设计道路为更好的服务周边地块,近期为城市主干路I级,执行快速路线形标准,远期改造为快速路。目前沿路线设置的公交站均为临时划线停车站,可根据该片区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3、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应设置防撞护栏,行车道之间应设置刚性中央分隔带。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本次设计在行车道之间设置中央分隔带;在车行道与人行道间设置有绿化分隔带,将绿化带的花带石升高,以起到防撞护栏的作用。 4、应从占地节约、投资节省及远期交通转换考虑,进一步优化斑竹林立交设计。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初设评审后已对斑竹林立交进行优化。 5、优化纵坡设计,大窝坝附近高填方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初设评审后已对高填方方案与高架桥方案进行比选和论证,高填方方案造价低,更便于后期开发。
6、斑竹林立交距绕城高速东立交收费广场(站)太近,应作进一步论证,确保进入收费站的安全距离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业主正积极与高速公路收费站建设单位联系,在进口侧适当将收费站台向高速路方向移150~200m,已确保安全距离。 7、做好近期与周边道路的衔接,预留交叉口远期建设用地。 回复:同意批复意见。已预留交叉口远期用地。 3.3设计遵循的主要规范: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2年版) ? 《市政共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 2004.3) ?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 ? 《钢纤维混凝土》(JGT3064-1999)
?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适用于沥青路面) ?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适用于路面设计) ?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适用于桥梁设计)
?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适用于桥梁设计)
?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 B02-01-2008)(适用于桥梁设计) ?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 ?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1-2005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 ?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 23827-2009)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适用于结构设计)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适用于结构设计)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适用于结构设计)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 四、建设条件 4.1 气象与水文 (1)气象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7.8~18.6°C,最高为44°C,最低为-3.1°C。常年云雾较多,雾天平均67.8天/年,最多可达14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1%,绝对湿度17.1~18.2hPa。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7.0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日最大降雨量206.1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 (2)水文
项目区内地表水系由长江水系构成,河流有苦溪河和一条小河沟。苦溪河在K0+490位置穿过,河面宽约8m,常年水位162.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68.500m,三峡库区最高回水位约为175.000m,苦溪河大桥将跨过苦溪河。K4+230处有一小河沟,河面宽3~8m,常年河水位175.300~176.000m,高于三峡库区回水位175.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77.000m。 4.2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长江南岸,与长江大体平行,距长江岸边400~1400m。线路横穿大盛场向斜轴部,地貌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控制,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地形。起点K0+000~K0+380因港口大道已建设整平,地形较为平坦,标高195.00~204.00m。K0+380~K0+580段为苦溪河,河床最低点高程约为162.00m,两岸高程为185.00~
3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205.00m,港口大道建设已基本建成苦溪河大桥(24m宽);K0+580~K1+180原为缓丘地貌,因港口大道建设路基已形成,山丘已开挖,在路基两侧形成边坡,现有路基高程201.000~226.000m,两侧丘顶高程247.00~260.00m,现有基岩边坡大体是按1:0.75坡率放坡。K1+180~K2+100段为低缓山丘和山湾相间地形:其中K1+440~K1+600和K1+740~K2+030段为浅丘,丘顶高程250.60~263.17m;K1+280~K1+440、K1+600~K1+740和K2+035~K2+100为山湾地貌,现主要为水田及鱼塘,地面高程229.00~240.00m。K2+100~K2+830为山丘地形,山顶高程317.00~321.00m,中间夹有一山湾,高程275.00~277.00m;K2+830~K3+140段为山湾地貌,小地名李家湾,最低点高程213.60m,两侧山坡坡角18~30°,局部达35°,坡顶高程约为240.00m。K3+140~K3+22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5°,地面高程从240.00m降至215.00m。K3+220~K3+780为缓坡地貌,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215.00~273.00m。K3+780~K3+8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30°,地面高程从246.00m降至222.00m。K3+840~K3+935段为缓坡,山坡坡角约20°,地面高程从222.00m降至203.00m。K3+935~K4+100段为山湾地形,小地名小湾,地形坡角约2~5°,地面高程从198.00~202.00m。K4+100~K4+140段为陡坡,山坡坡角约20~30°,地面高程从198.00m降至178.00m。K4+140~K4+360为缓坡地貌,一条小河沟从些段流过,注入长江支流鱼溪河中,地面坡角约10°,倾向西侧(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177.00~193.00m。K4+360~K4+720.257(终点)段为单向坡,山坡倾向西,中部为一小山丘突起,丘顶高程223.00m,终点段最高点高程约为250.00m,线路最后10m为砂岩陡坎,坎下为鱼塘。 4.3地质构造
路线沿线近垂直穿越大盛场向斜。
大盛场向斜:轴向N30°E,向斜轴部大致在K2+710里程穿过设计道路。线路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K0+000~K2+710段岩层倾向约为10~166°,倾角6~10°。线路K2+710~终点段岩层倾向290~303°,倾角8~17°。 4.4地层岩性
线路区地层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及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崩坡积层组成,分述如下:
①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2s) 基岩主要为砂岩和泥岩。
砂岩: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巨厚层块状或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终点班竹林立交位置分布一层巨厚层块状砂岩,该层位砂岩较硬,岩体较完整开有多处采石厂。K0+920~K1+140段和K3+780~K3+810段砂岩呈厚层状,泥质含量较重,岩质略软,岩体较完整。
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主要分布在K0+000~K0+920段和K3+780~K4+060段,经常夹有砂岩层。
②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质粘砂岩和泥岩(J3sn)。
砂岩:深灰色、黄色,中细粒质结构,钙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中风化呈柱状,质较软,锤击易碎,声闷。
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钙质,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层呈碎块状,质软,手捏易碎。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芯质较软,锤击可碎,声闷。
③第四系土层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