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S1-11-001 设计总说明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4:24: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7.1.6 路面设计

主线路面结构 (1)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标准轴载:BZZ-100

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15年 (2)路面结构

本道路主线路面设计的总体要点为行车的安全性、结构的耐久性与形式的环保性。针对上述关于本项目道路特性与路面设计要点,拟定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

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设计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

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 中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6cm; 下面层: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5)8cm; 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ES-2)0.7cm; 基 层:水泥稳定碎石 (5.5%)20cm; 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4%)20cm; 垫 层:级配碎石 15cm; (3)道路附属设施 a)缘石、路边石、花带石

路缘石、花带石采用花岗石;路边石采用C25砼。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路缘石及路边石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

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b)人行道透水砖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规格为15cm×25cm×6cm。采用3cm厚中砂找平层、3cm厚1:3水泥砂浆层隔水层。人行道透水砖采用挤浆法安砌,以防止雨水下渗影响路基,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

c)人行道垫层

人行道垫层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石屑,厚10cm,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颗粒组合成分宜含一定级配且不含杂质。石屑可使用一般碎石厂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屑)垫层在施工时塑性指数宜小于12,混合料应拌和均匀,且压实度不小于93%。

临时道路路面结构

(1)港口大道接顺段路面结构

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 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6cm; 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ES-2)0.7cm; 基 层:水泥稳定碎石 (5.5%)20cm; 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 (4%)25cm; (2)2号村道路面结构

上面层: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C-13)4cm 下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C-20)6cm 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7cm

9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基 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cm 底基层:4.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5cm 7.1.7 路基设计 (1)路基压实标准

路基压实度一般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面底面以下路基不同深度的压实度如下:

表7-2 路基压实度表

填挖类别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路床 填方路基 上路堤 下路堤 零填及路堑路床 0~80 80~150 150以下 0~80 压实度(%) ≥96 ≥94 ≥93 ≥96 ?

(3)一般路基设计

a)填方路基

填方边坡每8m高一阶,第一级边坡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各级均为1:2,每级边坡间设2m护坡道。

本次开迎路设计起点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且该段港口大道 当底板或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具有一定强度

(≥1.2MPa),即用手按不松软、无痕迹,方可上人开始进行轴线投测。根据轴线位置放出墙柱截面位置尺寸线、模板500 控制线,以便于梁模板的安装和校正。当混凝土浇筑完毕,模板拆除以后,开始引测楼层500mm 标高控制线,并根据该500mm 线将板底的控制线直接引测到上。

首先根据楼面轴线测量孔引测建筑物的主轴线的控制线,并以该控制线为起点,引出每道轴线,根据轴线与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线、边线以及外侧控制线,施工前三线必须到位,以便于模板的安装和校正。

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的压实度应根据设计要求满足上表的规定。 (2)路基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7-3 路基填料强度及粒径要求标准

项 目 分 类 路床 路堤 填方路基、零填及挖方路基 上路堤 下路堤 路面底面以下 深度(m) 0-0.3 0.3-0.8 0.8-1.5 1.5m以下 填料最小强度 (CBR)(%) 8 5 4 3 粒径 (mm) ≤100

主线K0+300原有路基拓宽稳定验算:

≤150 图7-4 拓宽路基稳定性计算简图

[计算参数]:

10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采用规范: 折线滑动法 计算目标: 下滑力计算

滑动体重度

针对本次开迎路施工中存在的高填方路基段,采用强夯加设置土工格栅进行处置。 主线K3+060高填方稳定验算:

= 20.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 25.000(kN/m3)

安全系数 = 1.350 不考虑地震力

最后块剩余下滑力 = -16.266(kN),边坡稳定 。

当填方高度大于20m及斜坡路堤、软弱地基、浸水路基的边坡则通过稳定计算确定边坡坡比,并视稳定情况作相应的特殊设计。

冬水田、塘及长期积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晒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

图7-5 高填方路基稳定性计算简图

[计算参数]:

采用规范: 通用方法 计算目标: 安全系数计算

滑裂面形状: 圆弧滑动法

进行计算得:总的下滑力 = 10479.354(kN) 总的抗滑力 = 14842.643(kN)

稳定系数为1.416>1.3,边坡稳定。 b)高挖方路基

边坡高度大于30m的高边坡及欠稳定一般边坡,则通过稳定计算结果,对边坡进行针对性的削坡减载处理,并作相应的特殊设计,即高于三级(24m)以上挖方边坡对岩质边坡采用1:1放坡,每阶边坡高8m,中间留2m的平台。

c)软弱路基

道路沿线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河沟两侧及鱼塘地表软土,根据地勘报告,软土厚度均小于2.5m,主要采取换填的处置方式,全部换填即可。

11

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

b)挖方路基

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一般土质边坡和强风化岩质边坡坡比为1:1.5;石质边坡视岩性情况、风化程度、结构面要素及组合情况、地表横坡和边坡高度等因素,结合路基边坡绿化防护要求,综合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1:0.75,高于3级边坡(24m)时,从第四级边坡起边坡坡率取1:1。

挖方边坡高度每8.0m高一级,每级间设2.0m宽的平台并绿化;在岩土交界面及岩石强弱风化分界面,可调整分级高度或设置成折线坡。 (4)特殊路基设计 a)高填方路基

对开迎路终点段大窝坝附近采用高填方路堤,填方边坡每8m高一阶,第一级边坡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各级均为1:2,每级边坡间设2m护坡道。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开 迎 路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图 总 体 设 计 说 明

d)桥台台背路基设计

对桥台后一定距离的路基进行处治,采用砂卵石料回填,压实度均应满足96%的要求,处治的长度为H+2.0m(H为桥台处填土高度)。

桥台背回填材料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透水性材料,宜优先选用砂砾(卵)石料,当砂砾(卵)石料来源有困难时,可选择硬质碎石料,填料抗压强度应大于30MPa。 (5)边坡防护 a)设计原则

边坡安全等级:一级

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按7度构造设防。 b)边坡设计

根据用地性质不同。本次边坡设计分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

开迎路K2+100~K2+790右侧为绿化用地,道路边坡属于永久性边坡,其边坡防护采用设护面墙的锚杆菱形网格植草护坡;其余路段侧均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道路边坡属于临时性边坡,不作处理以便后期建设。临时性边坡存在时间应小于2年,期间应加强观察、监测,如发现较小不稳定碎(落)石应及时清理;遇险情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7)土石方调运

路基施工中清除的耕植土、高(低)液限粘土及堰塘挖淤部分可用作道路植树绿化、拱形护坡填隙植草绿化。

本项目全线总挖方269.31万m,总填方547.60万m,考虑1.2的最终松方系数后,填缺224.43万m。(所有土石方量包含主线及立交)

填缺部分由牛头石冈山头片区的场平弃方提供,运距约2km。 7.1.8 平面交叉设计

3

3

3

本次设计道路与规划或现状道路相交处,共设置三个平交口。

分别是位于起点处的TP1交叉口、梧桐园立交顶处的TP2交叉口和K2+804.827处的TP3交叉口。

TP1交叉口主线与主干路相交。本次设计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进口不展宽,远期规规划为通江立交。

TP2交叉口匝道与主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 TP3交叉口主线与次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离,右进右出。 7.1.9 立体交叉工程

本次开迎路范围内立交共设2座互通立交,分别为梧桐园立交和斑竹林,其余均为预留跨线桥的分离式立交。 7.1.9.1 立交设计原则

立交设计原则如下:

依据交通量分析结果,明确主次流方向,分别确定各匝道技术标准; 结合地形地势,合理实现匝道跨线,减少结构物设置和工程投资;

最大程度保护和利用现状自然景观,避免先破坏再治理恢复的情况。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有力的恢复,营造一个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绿色环境。 7.1.9.2 梧桐园立交

(1)立交周边现状及控制条件

立交周边现状:梧桐园立交为开迎路与一般性主干道纵一路相交的立交,立交形式为简易菱形立交(开迎路下穿纵一路)。其周边整个地形南高北低。整个立交区域地面最高点约242.00m,最低点约232.00m,高差达10.00m。

拟修建立交处距通江立交较近中心距仅1350 m,由于通江立交为枢纽型立交,而纵一路与通江大道南北并行,其间设多条横向联系的城市主、次干道,因此通江立交对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12

搜索更多关于: S1-11-001 设计总说明 - 图文 的文档
S1-11-001 设计总说明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9t6e73xik175ln25rri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