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重点与难点】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1.字音:乘 2.句读:由也 / 二、把握全文线索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明确:孔子问志——弟子
探究文本(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一、字词、句式点拨:1.字词解释:侍坐、2.句式(宾语前置句)【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二、探讨:“不吾知也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明确:
甫 相 铿 莫 赤也 / 为之小
(撰、言)志——孔子评志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不吾知也! 或、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
”——怎样看待这里的“知”《论语〃宪问》 学而》 《论语〃 学而》 《论语〃 里仁》
1
哂 俟 冠 沂 雩 喟 为之
述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 如、: 则何以哉?
”;“如或知尔与“不知”? ”?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
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
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由也,不得其死然。’ ? 《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这也是我,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侃侃如也。子乐。
?志?——?以礼治国?;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为何要强调,比及‘若) “有
2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
”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 ?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子曰:?由也果 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 资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 ——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
?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
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资料: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
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
(二)曾皙述志
3
,于
“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稀”),铿尔(拟声词词尾,同“然”),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
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 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 几种分析示例:
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
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 【课堂延伸】
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课后作业】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题目可以是:
”(海德格尔)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
欣然笑曰”?
“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老少皆安的境界,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子非鱼
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 ***
——读《沂水春风》有感
400字。4
”的情境
,有“凤鸟,这与孔子的
“终究只是可望不少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