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春节到
1、了解春节: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可以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隆重传统节日。汉族地区,春节活动历来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届时,人们身着盛装,合家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互访拜年等等。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众多少数民族的新年活动也大体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2、张贴年画等的意义:为了营造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氛,表达美好的祝愿。
3、门神画:是年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专贴于大门之上,以求神灵庇护、驱灾辟邪。门神画色彩艳丽,大胆夸张,造型丰富饱满。 4、有关春节的画作:《春节到》陕西户县农民画、《五子夺魁》(年画)清代 山东潍坊杨家埠、《连年有余》(年画)天津杨柳青、《满院生机》(年画)1990 吕莉。
第二课变形的魔力
人物的变形有:左右扭曲、向内压缩和向外拉伸。
第三课春天来了
1花的外形各式各样,常见的有球形、碟形、筒形以及不规则形等。 2、观察和描画花卉时,应该注意花朵的朝向与花瓣的形态变化。 3、线描花卉的过程:打好轮廓→先涂浅色→再涂深色。 4、水彩颜料可以用加水的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深浅变化。
第五课蔬果的联想
1、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后,可以用镂刻等方法来表现细节,有的还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与插接。
2、代表作:《菜绿瓜肥产量多》(年画)1955 金梅生。
第6课花团锦簇
1、叠绕时产生皱褶是花朵成形的关键。皱褶的数量不同,花瓣的开放程度不同。
2、制作纸花:各种细长状小棍可做“花茎” →把纸条下部涂上糨糊,一端固定在花茎上→把纸条叠绕到“花茎”上,形成“花瓣” →最后包“花萼”和“花茎”。
3、制作花蕊:包绕制作“花蕊” →折叠纸片剪出单个的“花瓣” →组装花瓣→包绕并粘贴出“花萼”。
第七课剪纸的故事
1、剪纸采用镂空的方法时,图案必须线线相连,始终是一个整体。 2、剪纸分为:锯齿纹剪法和月牙纹剪法。
3、南方剪纸以精巧秀美著称,如:《戏剧人物》佚名;北方剪纸多以粗狂为特征《猫捉鼠》现代 张蒲莲。 4、剪纸人物最重要的是头部及五官的表达。
5、剪纸符号大致分为: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
第八课静物一家
1、静物画应注意:物体朝向的一面可适当多留些空间,使画面疏朗;主体放在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感觉稳定;成组物品的搭配要注意前后位置。
2、静物画的代表作:《童年的回忆》(油画)现代 王俭;《南瓜和桃》(油画)1866 马奈(法国);《有鸡蛋和锅的静物》(油画)1734—1735 夏尔丹 (法国)。
第九课妙笔生花
1、中锋执笔端正,笔锋垂直于纸面,所画线条圆滑、工整。侧缝执笔偏侧(倾斜于纸面),笔锋在墨线的边缘。分别用中锋和侧锋通过轻、重、缓、急画出线条。
2、毛笔画的代表作:《荷》(中国画)1980 刘海粟;《花卉册页之一》(中国画)1940—1949 齐白石;《丝瓜》(中国画)1975 丁希宁;《事事清白》(中国画)现代 齐白石。
第十课中国龙
1、认识邮票的铭记、齿孔、图案、面值、志号。
2、制作龙:A、纸盒剪贴龙头的折剪步骤:沿红线只剪三面→剪开后翻折。B、运用插接和黏结的方法组装、拼接龙头和龙身。
第十一课有趣的线造型
1、线的用法:折、扭、弯 、绕。
2、制作人的步骤:用一根电线制作出头部和上半身→添加脚,完成构架的制作→用缠绕的方法,帮人物穿上“衣服” →调整成型,使人物直立。
第十二课色彩的取样
1、色彩取样的步骤:A、观察鹦鹉身上有哪些颜色,每种颜色各占多少比例。B、找出和鹦鹉身上颜色大致相近的彩色笔,并按色彩分布面积大小来排队。C、绘制色谱。色谱与鹦鹉身上的色彩品种和面积大小大致相同。D、根据色谱开始创作,可从色谱中最多的颜色开始画。E、创作时运用的颜色品种和面积大小尽量和色谱保持一致。
2、代表作:《红色的和谐》(油画)1908 马蒂斯(法国)
第十三课藏书票
1、认识各种藏书票;
2、藏书票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文学故事、日常用具、玩具等等。
3、纸版镂印藏书票制作步骤:画出藏书票上的图文→制作用刀片沿轮廓线刻划→用海绵蘸颜料在镂空区域上色→印制完成
第十四课风筝
1、简易风筝的制作步骤:扎架子→糊纸面→拴好风筝提线→绘图案,并在风筝尾部粘上纸条,增加飞行时的稳定性。 2、竹条有很强的韧性和弹力,通常用来制作风筝的骨架。 3、代表作:《连年有余》费宝龄、《福寿仕女图》陈国均、《九龙百子》孔令民。
第15课银饰之美
几种簪花的制作方法:绕、搓揉、叠绕、刻。(在刻好的花纹后面增贴一层底纹可方便裁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