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梁山好汉起义失败的原因
[摘要]梁山泊义军接受招安后,正遇辽兵侵犯,宋江受诏破辽。于是大军北进,攻下
檀州,夺回蓟州,智取霸州,占领幽州,兵围燕京,辽主请罪投降。宋江班师回国,遵照徽宗旨意,将所夺州县仍退还给了辽邦。在平定方腊军的过程中,义军损失惨重,虽然最后擒获了方腊,大功告成,但却阵亡72条好汉。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盘膝打坐安然而死),残废的武松不愿回京,就在这里出了家。离开杭州后,林冲瘫痪,杨雄、时迁、杨志、穆弘病死,燕青又悄然离去。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下20余名头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毒死了宋江和李逵。花荣和吴用吊死宋江坟前,此后高俅上书厚葬与宋江等人。就这样,如日中天的梁山起义事业,因主要头领的相继死去而烟消云散,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悲剧中结束了。
昔日轰轰烈烈、蒸蒸日上的梁山事业,为何结果支离破碎,绿林豪杰,又为何最终落的个如此凄惨的的下场呢?
其实起义的失败早在书中做下了伏笔,《水浒》的悲剧形成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分为集体、个人、社会以及历史原因。 水浒英雄,古今许多文学者对其评价各有不同。著名学者丁永林曾评价水浒“异性一家,目标一致,没有一个熊包”,而鲁迅却这样评价:一部水浒,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究是奴才。我认为:鲁迅先生这话说得倒在理,就他的话说,梁山好汉走向覆灭的的根本原因就是其起义的性质,也就是集体的原因是:梁山好汉只反对奸臣贼子,而并不是皇帝,当宋江成为了一名叛逆,参与并领导了“梁山”的叛逆活动时,他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并不曾被剪除,仍在他心灵的深处埋藏着。这也就造成了梁山英雄们的固执己见使起义走向悲剧。集体的精神品质以及整体面貌也有一定影响,整体呈现的风貌被封建主义思想笼罩着,并没有解放思想,且梁山英雄们呈现的整体性格特点是冲动鲁莽,面对不忠不义之人或者一些平民百姓也有时会痛下杀手,这让我觉得起义的性质是正义与非正义并存了,性质好坏决定了其举大计的成败。而且团结与合作会让一个集体做事效率十分快,但在当时的情境下,108将内部已四分五裂,目标不一致,共同的心愿如何实现?再一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参与会是起义军最好的支持与援助,但是,起义军却未联系人民群众,这样,便丧失了一个最有利的因素。最后一点,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从未间断,但失败者始终占据大半。正所谓官逼民反,多数的起义目的并不是指像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他们最低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才不得已走上起义的道路的。众所周知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中说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人们是在走投无路面临死亡的情况下才起义的,因此在这种动机下引发的起义一般都会半途夭折,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能够生存下去,并不是打下江山自己做皇帝。梁山的起义军也是如此,他们无一不是被贪官污吏、土豪劣坤欺诈得走投无路,才逼上梁山聚义在一起的,所以《水浒传》注定要以悲剧结尾。
既有集体组织造就的原因,便会有个人的原因:宋江的愚忠和梁山义士的愚义是个人方面的原因。有了宋江的忠,才有了宋江主宰“梁山”的招安路线;有了“梁山”群落的义,也才有了“梁山”对宋江的招安决策的奴婢式的屈从。先说说宋江吧, 梁山义军队伍不是在形势对他们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出于走投无路,才被迫接受统治阶级招安的;恰相反,他们是在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辉煌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主动向统治阶级投降的。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确是和义军领导人宋江的思想、立场及所推行的路线有直接关系,作为一方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他不仅没有举起反宋大旗,反而投入宋徽宗的怀抱,甘当朝廷的鹰犬,去“剿灭”方腊、田虎、王庆等“阶级兄弟”,实为背叛农民“革命”的罪人。从
出身上讲,宋江属于地主阶级。而参加起义的广大成员则属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他根本就不可能与梁山上的广大群众一条心。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造恶甚多”、“逆天大罪”等等。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早已预感到义军的历史悲剧。他所想的是怎样才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只有一个——接受朝廷“招安”,从这点也不难看出宋江心中的自私,以及市井人民的目光短浅。而好汉们呢——吴用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他的确十分聪明,但梁山壮大他功不可没,梁山衰落他也责不可脱,虽十分聪明,但却是宋江的“忠实信徒”,活的圆滑。书中有一情节,李逵在劫法场时,抡起斧头砍伤的人,大多是平民看客,梁山好汉面对生命的不屑,对于无辜者的自私,也让人对其血腥行为感到无比反感,有这样行为的人,让人如何信服? 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水浒》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这样,从手握朝纲的的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到称霸一方的江州知府蔡九、大名府留守梁世杰、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高唐州知府高廉,直到横行乡里的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祝朝奉,乃至陆谦、富安、董超、薛霸等爪牙走狗,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不反抗就没有别的出 路。于是一批忠义之士不得不“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书中把封建阶级的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明确的指出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朝廷与广大的农民大众始终是两个矛盾对立面。《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起义英雄和朝廷官军的斗争,反而成了朝廷手中的武器 ,被利用去从事各种征战,特别是着重描写他们在征服另一支起义队伍的过程中,几乎耗尽了力量。一支起义队伍被残酷的镇压了,另一支起义队伍也悲惨地失败了。两支农民起义队伍的互相残杀,正是封建朝廷的罪恶计谋。由此可见,《水浒传》不是在美化招安,而是对招安作出了严酷的批评。梁山的英雄们的斗争历程和他们的悲惨结局,客观上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条血的教训:被压迫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立场、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法调和的,已经举起了反抗旗帜的被压迫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不被消灭,就必须继续斗争,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倘若妥协,那就意味着失败和悲剧的结局。封建反动阶级所谓招安充其量只是个骗局,其结果不过是为了把农民起义军推向覆灭的深渊。其次,成为悲剧,若追根,错在皇帝。由于北宋末年政治日渐腐败,统治阶级对外极力妥协,对内极力大肆搜刮,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当时北宋皇帝庸昏无能,封建专制弄得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并且在此时,辽军进犯北宋,北宋的内忧外患也迫使梁山好汉走向毁灭。 至于历史原因,在历史潮流中,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而在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尽管有许多农民进行反抗,但大多变为了历史的牺牲品,当然,他们也为人类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最后却都未摆脱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由于历史原因,农民领袖宋江不可能是整个民族的王者,即使宋江当了皇帝,也会很快封建化,这绝不是其能力大小决定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皇权思想以及农民阶级表现的局限性,决定了农民起义者们要么受到封建帝王的欺骗而招安,要么掌权后蜕化变质,重新骑在农民头上,决不能担负起变革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总之,在封建社会中,在新的阶级未出现之前,农民起义很可能会是改朝换代的工具,不能改变封建制度,更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水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108单将的嫉恶如仇,他们的满腔热血却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延续了炎黄子孙的大智大勇,他们为历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闪耀夺目的光辉!
九(6)班 雷美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