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推荐2个项目,每项推荐项目对应的推荐理由)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知识材料整合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当今世界文明中互鉴与冲突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解题的知识要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主次方面。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矛盾的含义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文明互鉴是因为不同文明可以共通共融,文明冲突主要因为不同文明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世界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互鉴与冲突中不断繁荣发展。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当今世界文明互鉴作为主流,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危害不容忽视。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中的指导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解题的知识要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我们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从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中选择至少两项推荐给外国友人。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的相关知识,主要四个层次: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传统习俗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说明理由:优秀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
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说明理由:优秀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说明理由:优秀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说明理由:优秀传统思想,(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点睛】主观题限制性设问的解题策略:1.审清设问。这是个关键性环节,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都在设问中。考生必须缜密地审读设问,明白限制的蕴涵,抓住关键词语,搞懂题意,全面把握命题意向。第一步、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弄清每个设问的明确要求。即弄清设问指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步、明确设问中的关键词、限定词,明确设问所限定答题根据的原理、观点及其答题的角度。它引导着选择题干肢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反映本题的立意,因而,在解题中,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我们思维的方向与思考角度。有一点须指出的是,审读材料与审读设问的先后顺序,不可凝固不变,机械照搬,考生必须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处理,先审设问,明确答题要求的角度、范围等信息,带着问题审读材料,往往效果更好。2.用准原理。这种题型在题目的设问中作了较多的限制性规定(本题三小问限制性规定比较具体),对考生的审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换个角度看,设问中的限制性规定也给我们答题提供了信息、指明了方向。考生要把握分析和说明时使用到原理、观点是什么,有的放矢。3.有效作答。考生在下笔书写答案时,不要老是不放心,总想多写点,似乎多写些观点总会多得分,这是不实际的。在高考中时间不允许,答卷留给我们的答题空间也容纳不了多余的、无意义的答案。具体地说,考生须做到:一、完整准确、层次分明地表述限制性设问中所要用到的考点知识。二、条理作答,紧扣材料。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避免观点与材料相脱节的三个错误倾向:一是一味地堆砌理论知识,把题目提供的材料抛在一边,漫天撒网。二是一味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三是观点与材料互相游离,没有有机结合,导致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