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7:15: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步”,即抚养者能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作出反应,而且参与双方通常能配合这种情绪状态的发展演进,尤其对通常作为积极一方的母亲更是如此。 交互作用同步性与安全依恋的确切关系有赖于更多的研究去证实。一项研究揭示,母婴

双方之间的交流中只有30%的时间是处在交互作用同步性的状态,余下的70%的时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错误。可能温情敏感的抚养者及其婴儿更擅长修正这些错误以回到同步状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亲切的语调、协调的交互作用并不是所有文化背景下母婴关系的特征。在肯尼亚的Gusii族中,母亲很少搂抱亲吻孩子或与她们的孩子玩耍,虽然她们对满足孩子的需要同样具有责任感。这表明,无论处于哪种文化状态,安全依恋的形成都有赖于精心的养育,但母子交互作用与安全依恋的关系可能存在文化的差异。 与安全型儿童相比,回避型婴儿被认为接受了过多的刺激性、侵扰性的照顾。例如,母

亲可能对一个左顾右盼或将要入睡的孩子喋喋不休。通过对母亲的回避,这些婴儿表现出对过多的交互作用的逃避。

抗拒型儿童通常会体验到不协调一致的照顾,如当孩子哭闹时,母亲要么一味地给他喂

奶,要么置之不理,这类母亲似乎不愿意过多卷入抚养行为,对婴儿的信号缺乏反应。然而当婴儿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这些母亲却往往又加以干预,试图把婴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她们身上。因此在母亲缺乏参与的场合下,婴儿表现出过分的依赖、愤怒和挫折感。 国外的大量研究都显示,忽视或虐待儿童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都存在较显著相关。在受

虐待的儿童中,混乱型依恋的比例最高。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母亲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其孩子的行为表现,当孩子自身表现出抑郁或难过时会产生混乱的亲近、抗拒和回避的行为。

2.3 婴儿的个体特征

一般认为,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也有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因而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例如,具有早熟、先天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新生儿自然要求父母承担更多的抚养行为。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与母亲的相互作用甚至存在异常。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和耐心去照顾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婴儿,并且这些婴儿的疾病又不是十分严重的话,那么这些新生儿会同样很顺利的与其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婴儿存在很大的气质上的差异。有些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愿人抱、不安分、不喜欢

盖被子等特征。但研究也发现,这些不喜欢紧密的身体接触的儿童往往喜欢其他形式的接触,如目光交流、亲吻、呵痒、摇晃身体等。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见人便笑、喜欢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那些不喜人抱、不易被抚慰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人们对气质在依恋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激烈的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气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儿童在陌生情境下的反应方式。他们认为那些易怒和恐惧的儿童只是用强烈的焦虑对短暂的分离作出反应,与父母对幼儿的照顾是否敏感关系不大。例如J?Kagan就认为儿童的气质是依恋类型的决定因素,陌生情景测验测出的婴儿差异主要是儿童气质

上的差异,而不是依恋性质的差异。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则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5](P73)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几项研究揭示,在婴儿阶段那些暴躁、容易烦恼的倾向与后来的不安全依恋存在显著的相关。另外,还有一些学者(D?Calkins & N?A?Fox)考察了儿童的气质的抑制性与非抑制性特征与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C型依恋的婴儿抑制型居多,A型依恋的儿童非抑制型的居多,B型依恋在两种气质类型之间都适度存在,不存在极端情况。[6]

但许多研究者反对把气质作为决定依恋模式的首要因素。

首先,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性质通常是相似的,如相当多甚至大部分的儿童与其父母会建

立良好的依恋,而且婴儿与其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可以建立不同性质的依恋关系。如果婴儿的气质是决定因素,那么就无法解释上述现象。

其次,当婴儿的兴奋性水平等气质特征与不安全依恋存在一定联系时,养育行为会影响

这种关系。例如,一项研究认为,具有抑郁倾向的儿童之所以易于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很可能是因为他母亲的性格是严厉的、有控制欲的,对于抚慰一个哭闹的孩子存在困难。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试图设计一项计划以提高六个月易怒婴儿母亲的敏感性,结果促使母亲反应敏感性的改善及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的机率的提高。而且这种干预的效果会延续到幼儿期。

最后,通过研究比较问题儿童和问题母亲的行为对依恋联结的影响表明,养育行为的作

用大于婴儿个性的作用。通过比较34项研究的一千对母婴的数据,研究者发现母亲的问题――如母亲的心理疾病、早孕及童年受虐待的经验――与不安全依恋存在很高的相关。相反,儿童的问题――如早熟、发展迟缓、身体障碍以及心理失调――对依恋的性质影响很小。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发生概率类似于样本的正态分布。 2.4 家庭与社会环境

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如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

家庭里,不安全依恋的比例很高。

研究者日益发现,气质以及其他的个性特征与依恋并没有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关系。研究

者开始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原因。Thomas和Chess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7](P143)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为了确保“良好拟合”,成年人必须营造适合每个儿童的养育氛围,以激发其更多的适应性功能。以这种观点来看,只要抚养者调整其行为以适合幼儿的需要,无论何种气质的儿童都会形成安全依恋。但当母亲调整其行为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如她自己存在人格问题或生活压力太大,则存在困难气质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由此可见,母亲敏感的养育能较好的预测依恋的性质,是因为敏感的养育意味着这个母亲有能力调整其养育行为以适应具有独特个性的婴儿。

“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

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

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

在拟合优度模型中,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并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拟合优度也有赖于整

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害羞和退缩的儿童被认为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然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成人会给这类儿童更多的积极评价――成熟和善解人意。因而文化背景与儿童特征的互动也将影响到亲子关系的水平。

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为孩子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借助社会支持

系统改善养育行为和亲子关系往往成效显著。在国外一项对贫困、抑郁且有虐待倾向的母亲进行指导与帮助的研究中发现,受过养育训练的家庭访问者比较容易与婴儿建立一种良好的相互信赖的关系。与控制群体中的儿童相比,有家庭访问者的儿童的智力测验得分高10分,而且形成安全依恋的概率两倍于前者。这种干预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安全依恋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帮助,往往会规范并强化更有效的养育行为。

总之,除了家庭的养育方式,增强获取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改善婚姻关系、增加配偶

在养育中的协助、利用社区服务,会减少环境方面的压力,改善依恋质量。 2.5 父母内部工作模式

父母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家庭环境中的依恋使他们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活动模

式即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影响到他们与其子女建立情感纽带。为了测量父母早期依恋的“内部表象”,Carol等人进行了成人依恋访谈。访谈要求成人父母回忆童年的依恋经验并加以评价。研究者通过对照父母对事件本身的消极与积极特性、父母们对早期经验的解释评价,确定出三种不同的依恋表象。结果显示,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依恋有着明确的关系。具有自主―安全型依恋表象的母亲通常会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具有懒散型表象的母亲产生回避型婴儿,具有纠缠型表象的母亲产生抗拒型婴儿,具有解决困难型表象的母亲与混乱型依恋相关。研究发现,母婴对照中有60%显现出这种关系。另外,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关系似乎也受到抚养方式的影响。自主-安全型的母亲更热情,给孩子更多的支持,而且更多的鼓励儿童的学习与探索行为。反过来,孩子对她有更多的爱恋和良好的交流。

研究发现,较母亲而言,父亲在成人依恋访谈中的评价与儿童的依恋行为相关不显著,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父母一般与婴儿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然而,研究也发现,父亲作为丈夫是否称职以及父母的婚姻关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测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这表明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式也为父婴建立情感联结提供了重要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实际上与心理分析理论和习性学理论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父母的童年

经历可以通过他们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迁移到下一代身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有不幸童年经历的父母注定要成为不敏感的父母,进而导致不良的亲子关系。相反,这些父母看待其童年经历的方式似乎比他们实际接受的养育行为对其如何抚养孩子影响更大。如他们把新的信息融入内部活动模式的能力,忍受消极事件的能力,以及以理解和谅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父母的态度等,都可能使其形成更积极的依恋表象。

19.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你亲身的经历,你认为父亲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到什

么样的角色?

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有许多不同之处。父亲与婴儿交往更多的是游戏,常常爱玩把婴儿高高

的举起、来回悠等较为激烈的、带有刺激性的身体运动方式。因此婴儿想玩儿时更多的会选择父亲,因为他们对父亲的游戏更感兴趣。而母婴交往主要是生活照料、言语交流和玩具游戏。因此,父亲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游戏伙伴,是重要的依恋对象;对婴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父亲具有坚毅、果敢、自信、独立、富于挑战精神和敢于冒险精神以及宽厚、大方、热情的个性特征,是婴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无形中渗透于婴儿的精神生活中。早年失去父亲的孩子,有的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外,父亲对婴儿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丰富和提高婴儿社交经验和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婴儿的交往数量与婴儿的智力正相关。

答案2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

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研究者认为,在孩子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发展中,父亲的角色比母亲的角色更有决定性。研究发现,高度男性化的男孩,其父亲在奖惩的宽容和限制上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更容易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对于女孩的女性化发展,则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有关,还与父亲对女儿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的赞扬有关,而与母亲的女性化发展无关。 对儿童人格、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父亲身上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模仿。因此,父亲对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陈小萍对父亲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完整家庭的女童相比,父亲缺失的留守女童更加谨慎,更加成熟,想问题更加周到;与完整家庭的男童相比,父亲缺失的留守男童表现出更多的冷漠、孤独、不合群。 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由于父亲自身的特点及其与儿童互动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那儿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与从母亲那儿得到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儿童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能通过各种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丰富想象力,培养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对儿童的道德和行为的影响父爱缺失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

搜索更多关于: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的文档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ahm431eu42b61z989jn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