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案例汇编
是分线箱出了故障。小彭忙到晚上8点多钟,终于使电话恢复了正常。用户高兴地笑了,可小彭与爱人约好的情人节晚餐却泡汤了。
2月15日,正月初四。查修员小刘接到用户的来电,称家里人没有打过长途,但话费单上却出现了一元多钱的长途话费。虽不属线路查修员的职责范围,但小刘还是急匆匆赶到用户家中,仔细排查线路,直到用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初五、初六,初七,维修员依然忙忙碌碌…… 点评:
?用户至上、用心服务?既是我们的服务理念,也是我们对客户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自觉遵守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案例中主人公们在?雷打不动过春节?的特殊时刻,牺牲了自己与亲朋好友团聚的良辰美景,依然一如既往地、默默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无数陈老太们的高度赞赏!
案例一九 一人有难众人帮
上海西区电信局年仅21岁的小杨母亲因病早逝,父亲在家乡的矿山工作,收入甚微。他年纪虽轻,却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省下钱供三个弟弟上学,小杨好几次都因为舍不得吃早饭而晕倒。分局工会和团支部知道后,处处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区局党政工组织及领导的关心下,把他列入特困补助对象,为其申请了公司帮困金卡。
?屋漏偏遭连日雨?。正当小杨对生活充满着美好憧憬和希望时,厄运再一次降临在他身上:小杨的弟弟又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血液病。这使原本经济拮据的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就在小杨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其所在的班组主动捐助了第一笔款。分局、区局知道情况后,又一次向小杨伸出了援助之手。全体员工纷纷慷慨解囊,连许多本身经济并不宽裕的外协民工都加入了募捐行列,仅一天就募集8000元,解了小杨燃眉之急。 点评:
人有归属、友谊等一类的情感需求,这是人的天性。企业在努力营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忠诚的同时,还应大力倡导员工与员工之间诚信互助、友善谦让的组织气氛,努力
- 13 -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案例汇编
把企业塑造成?企业=军队+学校+家庭?(甘肃省电信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恩广礼语)。
中国电信有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应当在新时期继续发展光大。本案例中表现出来的?一人有难众人帮?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案例二〇 用生命赢得社会信赖
?……这里一年四季风沙不断,最可怕的是遇上沙暴。沙暴来临时,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月亮,整个世界混沌一片。我们出外维护遇见沙暴,一不敢说话,怕沙子填满嘴巴;二不敢睁眼,怕沙子迷住眼睛;三不敢站立,怕被狂风卷走。我们只能趴在地上,用手捂住脸,呼吸十分困难,吸进来的全是令人窒息的沙土气。沙暴过后,我们的身子常常是被淹没了三分之二。?
?……我们在调测设备时发现,光缆在施工中被损伤。我们当即就用十字镐一镐一镐地挖,寻找障碍点。当时天寒地冻,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天空刮着刺骨的寒风,十字镐落到地面上,砸出的是一个个白点,溅起的是一簇簇火星,半天挖不出一块地。十字镐的回力把我们的手都震麻了,甚至震裂渗出了血。但我们硬是这样一镐一镐地挖了20多米长的光缆地沟,最后终于找到障碍点并及时进行了排除。?
?……1998年夏季,和硕县一个农话交换机房被冲进了洪水,机房积水已达50厘米,机房的设备必须赶紧搬迁。我和同志们什么都来不及想,一下子就跳进水里干了起来。当时外面烈日炎炎,里面却是刚从冰山雪峰融化的洪水,那种冰凉刺骨的感觉直让人不停的打颤。即使是这样,我们在水里连续工作了3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机房搬迁任务。? 点评:
?让我们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是我们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确保客户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传递、获取信息,创造价值。
案例中,我们的员工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的生命在洪水、沙暴、冰水等危险、恶劣环境中履行着中国电信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赢得了社会的高度信赖,使中国电信的品牌之花盛开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 14 -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案例汇编
案例二一 惠普的车库文化
惠普是由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尔德于1939年创立的,最初的实验室和工厂设在帕卡德夫妇家的车库。正是这个车库,创造了硅谷最成功的一家公司,这个车库,现在已被美国加州政府列为保存的历史古迹。车库文化在惠普代表着发明、发明、再发明。
由于旺盛的发明能力与吸引人才的环境,惠普由两人的合伙事业发展成超过十万员工的跨国公司。惠普最可贵的基因,就是创办人遗留下来的发明精神。
这种发明精神使惠普由音频震荡器扩展成电子仪器业的领先品牌,也带领惠普进入医疗仪器、迷你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打印机等领域,造就了今天的规模。今天依然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就是这种可以继续带领惠普迈向未来的发明精神。
在惠普的车库文化中,特别强调合作。?车库原则?是车库文化的提练和总结,下面是强调合作的四条?车库原则?:
? 懂得何时独立工作,何时互相协作
? 高效工作,工具箱永不上锁,随时为我所用 ? 不仅分享工具,更分享思想,信任伙伴 ? 相信事在人为,只要同心协力,即能成功
案例二二 GE的无边界管理
速度是企业应追求的绝对目标。韦尔奇认为,妨碍速度的最大原因是阻碍交流的看不见的壁垒,而这个壁垒是由公司的官僚组织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本位主义?文化所引起的。为了打破这层壁垒,韦尔奇一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机构变革,实行扁平化管理,使公司的管理层级由原来的9层减少到4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无边界管理,努力促进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使所有员工都关心整个业务流程,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工程师不仅设计商品,而且还要和生产、市场、销售和财务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负责产品的开发。
GE不仅尝试消除公司内部的壁垒,还努力消除公司与外部的隔阂。GE不仅把公司外的合作对象、供应商看成共同推进GE业务的值得信赖的伙伴,而且还成立了由GE志愿者组
- 15 -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案例汇编
成的ELFUN,专门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如GE的职员在波兰为当地的学校当讲师,帮助许多大学生学习等。 点评:
1990年提出的无边界的构想,现在已是GE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保持速度的同时推出多元化的经营的GE来说,无边界一直是公司的主题之一,只有超越了公司内业务、岗位、职务之间的所有界限,公司才能形成高效的协同体系,培育出共同的价值观。
案例二三 推倒部门之间的?墙?
?试点单位在本地网BPR试点实施前后的主要变化是:
……建立前后端型的组织架构,前端(营销中心)直接面向市场,后端(网络中心)为前端服务,控制支撑部门提供支撑保障,人员结构向前端倾斜,后端的客户响应中心成为连接前后端的桥梁,缩短了响应时间,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的、快速响应市场的流程化组织结构……
……建立了内部客户制,通过SLA连接前后端,把前端客户的需求传递到后端,后端以前端为客户,优化网络资源,加快响应时间。真正树立了?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
——摘自本地网流程重组领导小组对苏州、昆明BPR的验收报告
点评:
部门/团队之间/内部的合作不应也不能只基于关系或觉悟,而应上升到制度层面,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有稳定、可靠的基础,才能取得预期成果。无边界管理和流程重组都是将合作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倒部门之间的?墙?的好办法,本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二四 我为?抗非?做贡献
5月7日上午10点,中国电信接到通知:5月9日上午8:30召开北京、台北、广州两岸三地医疗专家参加的防治SARS的可视电话会议。这是两岸三地的首次可视电话会议,规格高,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
- 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