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 B.1 C.2 D.3
115. 定义:
①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②道德境界:既指感性个体的人在其主观努力下所可能达成的德性状态,也指感性个体在自己所付出的主观努力和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情况下,所实际达成的德性状态。
③道德制裁:指依据一定善恶标准,通过道德评价对不道德行为作社会舆论利自我良心的谴责。
典型例证:
(1) 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传统
(2)16岁的小章因出现“考试紧张综合症”和“学校恐惧症”,已经休学两年。“我天天都想上学,可不知为什么我控制不了自己,一进教室就难受得坐立不安……”每次说到这些小章就泣不成声
(3)某市副市长王明忠带领检查验收组到中宁县检查工作。验收组车队途经该县新堡乡七星渠黄湾桥时,新堡中学初一学生王萍为躲避车队不慎落水,因在场人员无一施救,王萍不幸溺水身亡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A.0 B.1 C.2 D.3
第四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2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一、长句理解
根据题意从句后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例题】
王刚不认为上星期六晚上不去看音乐剧而去看他喜爱的足球队的比赛是不明智的行为。
这个长句的意思是:
A.王刚上星期没去看足球比赛
B. 王刚认为去看足球比赛是明智的
C.王刚认为看音乐剧是明智的
D.王刚认为选择足球比赛而不是音乐剧是不明智的
请开始答题(116~125题):
11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恢宏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繁重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本句的核心是: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117.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和新农村作为农村人口蓄水池的作用无可替代。努力推进县域内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乡镇集中,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蓄水池的作用”指:
A. 推动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B.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C.逐步集纳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 D. 逐步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118.在日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县级财政勉强能负担起教师工资,中央和省财政能补贴部分教师工资和学校建设资金,但留下的缺口全部都交给学校自己解决。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义务”。
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学校的义务”的含义是:
A. 学校承担义务教育 B.义务教育变成只是学校的责任
C.学校的义务是负责义务教育 D.学校只尽义务而无报酬
119.中国网民暴发性增长,按流量计费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网络带宽严重不足这一问题:然而从长远来看,中国电信运营商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免费或低价的互联网运营业务模式亟待突破。
对用收费解决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
A. 立竿见影,一劳永逸 B.认同,但收费模式要逐步完善
C. 短期有效,但不解决长远问题 D.赞同,但要加快收费模式的革新
120.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投入正在逐年增加,全民的教育程度也在日益提高。然而遗憾的是,在一定条件教育成本往往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教育成本与质量没有关系 B.作者感到教育质量不能提高很遗憾
C. 作者反对教育成本增高 D.作者认为教育投入多并不保证一定取得好的成果
121.法律的权威主要不在于其强制性,而在于其内在的合宪合理合情,如果法律规定忽视行业的习惯,在消费者那里恐怕不会得到尊重。
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合宪合理合情的法律是有强制性的 B.合宪合理合情的法律不需要强制性
C. 法律最好合乎行业习惯 D. 法律必须合乎行业习惯
122.去年5月,美国华盛顿地区法院法官凯思勒判定美国烟草公司在过去50年内因隐瞒吸烟危害性而获得了非法利润,因此判定对烟草公司课以2800亿美元的罚款。今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地区上诉巡回法院推翻了凯思勒的判决。当案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后,法官们拒绝复审哥伦比亚地区上诉法院的裁定,维持了原判。
对这个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凯思勒对烟草公司处以2800亿美元罚款的裁决最终有效
B.凯思勒对烟草公司处以2800亿美元罚款的裁决最终无效
C. 美国最高法院维持了凯思勒对烟草公司施以罚款的原判
D.此案以美国烟草公司被处以2800亿美元巨额罚款而终结
123.利益冲突是现代社会的常态,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领域的对话:达到互相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调整,对彼此冲突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B.利益冲突经常发生
C.利益冲突可以调整化解 D.利益冲突可以进行合理安排
124.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帐,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 “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 有肯定有否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