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齐背夏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范成大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学习“杂”,组词,理解“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性创作,这里指即性创作的作品。
2.了解作者生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4.释题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的一首。
5.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一边读诗,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或字典,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
4.师指名读并评价。
“杂”是平舌音,“织、昼”是翘舌音,“供”是多音字,担任,从事。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字义后,再让学生明确它在本课读音。
5.小组内自学生字并交流。(可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部件组合、编字谜、找朋友等方法识记,也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如“耘”,“耒”是古代一种松土的农具,汉字中凡带“耒字旁”的字,都与农具或农作有关。)
6.朗读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师生接读,男女读,组合读,配乐读,想象读,竞赛读,齐读。
(在指导朗读时,要遵循七言诗的规律,同时注意重音。) 三、感知初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理解句子中关键字,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的资料来进行学习,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全班交流,质疑) 师小结:
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说)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四、拓展品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黄 杏子肥有花有果 描写 麦花白 菜花稀有色有形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篱落无人过
衬托 更显寂静
蜻蜓蛱蝶飞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