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高考模拟调研卷(七)参考答案
1. B/ A箭—剑 供ɡōnɡ C乘chénɡ D慢—曼
2. D/ “白头如新”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情不深。这里用来形容对工
作的热情是不对的。A项,“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用在此处符合句意;B项,“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用在此处符合句意;C项,“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3. D/ 间接引用不加引号。
4. C/ A句式杂糅,“具有??能力”与“在??方面”杂糅;B成分残缺,在“既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前加“这本书”,或将“创作了”改为“创作的”;D搭配不当,将“提升”改为“开拓”或“拓展”。
5. C/ “房间里的大象”是指存在却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是知道但却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情。
而C将“大象”理解为无视事实的人而不是事实本身,是错误的。
6. C/ “通过对比肯定了沉默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判断错误,作者指出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但对此并未肯定。
7. 观点一:同意。在马丁·路德·金看来,好人的一味沉默是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或者说是好人的沉默酿成或
助推了社会的悲剧。他告诫我们不能凡事沉默,该发声时必得发声。因为该发声时却保持沉默:一是因为怯懦。担心自己的呼吁、呐喊、抗争,会被强权高压击得粉碎,而牺牲物质利益,因而选择沉默来自我保护。也担心适时发声,被斥为哗众取宠,而在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因而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二是因为放纵私欲、逃避责任,缺乏担当意识。在沉默者看来,生活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好自己。而忘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对社会、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
历史上的很多悲剧都源自罪恶的集体沉默。为保全自己而选择沉默,当群体失语时,历史的悲剧加剧。最后悲剧的魔掌会撕碎那一群想保全自己而沉默的好人。
观点二:不同意。社会历史悲剧的成因非常复杂。也许好人呼吁、呐喊、抗争,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减弱
悲剧的形成,但在政治或社会的高压下,一个甚至一群好人,即或牺牲最宝贵的生命,都绝难阻止悲剧的发生。倒是坏人的喧嚣,加速了悲剧的形成,促使其扩大、加深,他们才应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是只为了保全自己,凡事沉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纵邪恶,不利于环境的净化,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大而言之,不利于人类历史的进步。(5分,言之成理即可)
8. C/ 过,责备。
9. B/ A第二句不能表现“阳子所宜行”,首先,韩愈并不赞同隐居;其次,“主上”二句是陈述皇上的行为。C
两句都不能表现相应内容,第一句是作者推测阳子用心,不是阳子行为;第二句是“岩穴之士”的行为。D第一句是韩愈肯定的品质。
10.D/ “穷则独善其身”错。
11.(1)①进去为君主献策,出来又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4分)
②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怜悯百姓的困苦,怎能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3分) (2)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
知哉!(每处0.5分)
12.(1)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1分)。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
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2分)。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1分)。
(2)结句“淮天雁叫霜”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
叫霜”戛然而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法可以启发读者无尽的遐想,更增添了诗人心中的愁苦悲凉之情(2分)。
语文高考模拟调研卷(5~7)答案 第1页 共6页
13.(6分)
(1)守拙归园田
(2)鹤汀凫渚
(3)捣衣砧上拂还来 (6)瑞脑销金兽
(4)哀吾生之须臾 (5)佛狸祠下
14.“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是指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间,写下了传世的《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让华夏文学“凝
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可谓功成名就。“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是指他作为中国封建文人,骨子里不单单满足于文化层面上的成功,还念念不忘政治理想,但现实很残酷,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3分)
15.文章先由介绍游历景致入手,写景状物,然后由此引出对与景致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思索与探究。(2分)
接着,回顾柳宗元的两次贬谪,并从中伸发对文人独立人格价值意义的思索与探究。(2分)最后进一步作了深化和拓展,站在对文化人格探究的高度上审视柳宗元的被贬,抒写了作者对中国边关文化和贬官文人命运的感慨和反思。(2分)
16.文章先后回顾了柳宗元的两次贬谪经历,着重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柳宗元政治理想的破灭以及独立人格意识苏
醒的过程。作者以遗憾甚至愤恨的笔调指出,在专制统治下,少有真正的人格独立。(2分)这就使文章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上升到了对人格意义以及独立自由人格对文化构建的意义的思考。(2分)
17.点出文章写作的对象——柳宗元;引出下文作者游览及由柳侯祠引发的思考;渲染一种凄凉的意境,奠定下
文抒情基调。(3分)
18.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7分)
19.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劳动者对其智力创造性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具有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特征
的权利。(4分)
20.散文以对生活最精微的感受,最质朴的叙述,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4分) 21.(1)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和平台,价值的实现不同。(2分) (2)决定价值的并非是位置,而是自己内在的素养。(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的人说:?阳先生是憎恶诽谤皇上的人,憎恶那些作为臣子却用公开揭发他的君主的过失的方式来求得名望的人,所以他虽然有谏有议论,却不让别人知道。《尚书》说:‘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韩愈我回应道:?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那他可谓更糊涂了。进去为君主献策,出来又不使别人知道,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赏识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到这个职位。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实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滥赏、从谏如流的美德。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陈述他们的见解,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传千古。如同《尚书》所说的,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而阳先生的用心,将会使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有的人说:?阳先生不求出名而人们都知道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出来做官的。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
韩愈我说:?自古圣人贤士都不是想出名、想被任用。他们怜悯自己所处的时代动荡、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学问之后,不敢独善其身,一定要普救天下;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翟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这两位圣人一位贤士,难道不知道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上天授予某人圣贤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耳目对人来说,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安危,然后身体才得安全啊。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再说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被贤能的人所遣使来侍奉他的君主啊。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怜悯百姓的困苦,怎能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
语文高考模拟调研卷(5~7)答案 第2页 共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