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规模的扩大
五、资本积累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一)相对人口过剩(填空中选择)
1、过剩人口的类型:①流动形式的人口(大城市)②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③停滞的过剩人口(没有固定社会职业的家庭劳动者、靠打工过活的城乡劳动者)
2、产生原因: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或不变。
3、劳动力增加的原因:①由于技术进步,机械化、自动化,使一些工作简单化,使大量的妇女儿童涌进工厂②农村破产的农民和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纷纷进入雇佣劳动者队伍(解释:在竞争中一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也加入雇佣工人的行列)③人口的增长
4、作用:①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②形成一支可以支配的产业后备军③对工人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二、产业资本的循环
概念:产业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名词解释) ↗A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G--W→Pm 资本采用的是货币资本的形式 作用: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A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W→Pm ?P? W' 资本采用的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作用: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 W'--G' 资本采用的是商品资本的形式 作用:实现剩余价值 ↗A
G--W →Pm ?P? W'--G'
注: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一个生产过程和两个流通阶段(买和卖)构成的 ②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
(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丨←—商品资本的循环—→丨 ↗Pm ↗Pm ↗Pm
G--W→A ?P? W'--G'·G--W→A ?P? W'--G'·G--W→A ?P? 丨←—货币资本的循环→丨丨←生产资本的循环→丨 (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
评价(简答题) 1、货币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表明资本循环的目的是价值增殖 ②消极:如果孤立的考察货币资本的循环就会产生一种假象,仿佛剩余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货币本身就有一种增殖能力,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生产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清楚地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②消极:如果孤立的考察生产资本的循环,就会产生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不是追求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3、商品资本的循环
①积极:最能反映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内在联系,表明实现过程对于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性 ②消极:掩盖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仿佛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简答题)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一、资本周转
(一)含义: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三)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周转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所构成。(名词解释) 注:(选择题)资本生产时间的构成①劳动时间②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③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2、生产资本的构成
(1)↗劳动资料(机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变资本c→劳动对象(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①↗生产资本→可变资本v② 产业资本→货币资本③ ↘商品资本④
①②:流动资本③④:流通资本
(2)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方式(简答题) 1)、划分依据不同
①资本在价值增殖中所起的作用: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②价值周转方式: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2)、内容
①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②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3)、意义不同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计算剥削率提供了依据 ②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揭示了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的,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
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固定资本价值回收较为缓慢,流动资本回收速度快 ③固定资本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 ④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使用期内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在每一生产周期内都及时更新
固定资本的损耗:有形损耗(物质损耗)、无形损耗(精神磨损)
无形损耗:机器设备等在其使用有效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贬值 折旧: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例题
甲、乙预付资本都为20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周转次数甲为3次,乙为6次,则甲的年剩余价值=2000×100%×3=6000 剩余价值率=100%×3=3
乙的年剩余价值=2000×100%×6=12000 剩余价值率=100%×6=6 第七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二、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价值形态c+v+m
社会总产品→物质形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
社会生产→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组成
按照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这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三、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含义: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3、实现过程(重点)
Ⅰ(c+v+m)6000=4000c+1000v+1000m Ⅱ(c+v+m)3000=2000c+500v+500m ①4000c→物质形态(生产资料) ↘价值形态(不变资本)
这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②500v+500m →(按价值形态) ↓↓↓
↓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价值补偿)(物质补偿) ↓↓↓
(按物质形态)→消费资料
这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③Ⅰ(1000v + 1000m)Ⅱ2000c ↙↘↙↘↙↘
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价值形态物质形态 ↓↓↓↓↓↓
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生产资料】不变资本[消费资料] ↓↓↘↓
[工人]所需的 [资本家]所需的【资本家所需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两大部类间相互交换
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否可以得到保持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 ①
Ⅰc+v+m=Ⅱc+Ⅰc ②
Ⅱc+v+m=Ⅰ(v+m)+Ⅱ(v+m) ③ 四、社会扩大再生产 1、第一个前提条件
Ⅰ(c+v+m)>Ⅰc+Ⅱc 即Ⅰ(v+m)>Ⅱc ④ 2、第二个前提条件
Ⅱ(c+v+m)>Ⅰ(v+m/x)+Ⅱ(v+m/x) 即Ⅱ(c+m-m/x)>Ⅰ(v+m/x) ⑤ 3、实现条件
⑥Ⅰ(v+Δv+m/x)=Ⅱ(c+Δc)
⑦Ⅰ(c+v+m)=Ⅰ(c+Δc)+Ⅱ(c+Δc)
⑧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
1、含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不变资本越少,即固定资本越少,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利润率越大
(三)p→p 利润→平均利率由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的存在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和/社会总资本 3、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例:部门 c:v p' m' -p' 食品 70:30 30% 100% 20% 纺织 80:20 20% 100% 20% 机械 90:10 10% 100% 20%
-p'=(30+20+10)/(100+100+100)=20% -p=-p'*100=20 4、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正比
②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资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的简单的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5、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资本周转慢于社会平均资本周 转速度,因而利润会高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例:部门 c:v m' m p 食品 70:30 100% 30 20 纺织 80:20 100% 20 20机械 90:10 100% 10 20 相反,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则资本周转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因而利润会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生产价格
W=c+v+m=(c+v)+m=k+m=k+p→k+-p(生产价格)
注: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2、生产价格只与消耗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分析:(论述题的一部分)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