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鼓励“百花齐放”,发言充分自由 C,求量为先,以量生质 D,寻求组合与改进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这便称之为正迁移。 2.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3.顺向迁移: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可以是先进行的学习活动对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之为顺向迁移。 4.逆向迁移:后进行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也会发生影响,叫逆向迁移。
5.逆向负迁移:指后进行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消极影响,这与加涅学习理论中的倒摄干扰相类似。
6.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打靶”实验。他认为先期学习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运用于两种学习当中。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当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简言之,贾德认为,观察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了解原理才是关键。
7.关系理论: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表明,对情境中的关系的理解是导致迁移的主要原因,对关系的顿悟是获得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2.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的道德发展观的核心是良心。他认为良心发展有两个阶段,并且道德的形成导致了儿童内在的双重性:一方面是超我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本能需要。本能需要带有个体性,超我和良心带有集体性。遵从超我需要,儿童要把遵守社会规范当做一种义务;而这样一来,对本能的冲动的克服又会导致深层次的、无意识的心理冲突。 4.【简答题或论述题】如何用移情的方式培养道德?
移情是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移情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移情阶段、“自我中心”移情阶段、“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移情”阶段、“对另一个人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一些研究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中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比未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孩子具有更高的移情分数。移情还对侵犯行为具有抑制作用。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移情训练,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如呈现一副图片,让学生想象情境中他人是如何进行情景知觉的;并说出他们知觉这种情景的原因,训练情感情绪表达的准确度;再用语言暗示手法,提醒学生注意线索中的情绪反应,以提高学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也可以通过教师注重自己的情绪感化作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
5.品德形成的过程
A,对社会规范的依从。(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B,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C,对社会规范的信奉。(特点:自觉性、高度主动性、坚定性)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动机的两大条件:内驱力——内部;诱因——外部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A,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即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维持功能、定向功能。 B,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首先,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 其次,对一项具体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简单。有时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学习效果反而下降。(P261图,画出来并简单描述。)
最后,耶基斯—多德森定论找出了不同的任务难度水平上的最佳的动机水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由默瑞,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提出。在这个理论当中,成功倾向(TS)是成就需要(MS)、成功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的乘积。其中诱因值和可能性成反比,即成功可能性越大,诱惑力越小。并引入失败倾向(TAF)的公式来表示出成就动机的合成倾向,最后得出结论:成就行为除了取决于合成成就动机倾向的强度外,还有环境中引发的外部动机力量的作用,它们与成就需要无关。
2.成就动机理论在教学上的意义: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这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中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结论相类似。成就动机理论还表明:如果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同样,如果一些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会很弱。
3.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的成败归因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及其他。韦纳把这六因素进一步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来源,即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5
4.【论述题或简答题】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A,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B,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却是最重要的 C,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个来源: A,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醒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
1.不利于学习动机培养的教育方式:重知识的教学活动、齐一化的学习进程、升学率与分数主义
2.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式: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从成败经历中学到合理的归因 3.培养动机的原则:
A,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B,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C,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D,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E,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4.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方式
A,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B,设置合适的目标
C,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D,训练归因
5.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A,表达明确的期望
B,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C,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D,有效地运用表扬
第十三章:教师心理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影响称为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通过对学生做一个叫“自我实现的语言”的实验来验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