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6:10: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语境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懒散,指懒惰散漫;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语境是对人状态的具体的描述,所以用“懒惰”;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一劳永逸:逸:安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语境中说的是人的懒惰,所以不能用“墨守成规”,要用“一劳永逸”;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滋养:养育,培养。语境中是指制度对人思想的培养,所以用“滋养”。故选D。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情景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理解选项中的对联内容。选项B,“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是清诗人袁枚(1716-1798)题随园联。是一副摘句联,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题衡阳隐士山居》。上联反映袁枚仿效宋代诗人林逋养鹤、种花的隐居生活。林逋学识渊博,但志向清高而不出仕,在杭州西湖孤山隐居,终生未娶妻生子,以种梅养鹤、泛舟湖中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客至,便有童子放鹤招他回去。三岛客,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下联则表白袁枚欢迎人们任意来观赏自己的花园。花是美的象征,是健康向上的标志。种花、爱花、赏花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的共同爱好。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有诗云:“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谢判官幽谷种花》)据《随园诗话》载,袁枚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他广交天下文朋诗友,

答案第1页,总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随园不设围墙,一年四季游客访客可随时入内观花讲论。所以本联不适合放在书房,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事项,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本题根据前文语境“物质进步”,观察所给语句,应该说“精神”,总说的只有⑥,所以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理解文本语境,第⑤由总说,到说个人,所以必然与⑥衔接。最后是看文段空缺处的结尾句③,是对上面的总结。故选D。 【点睛】

语句衔接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语段内容及概括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的把握,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理解语段内容及概括分析语段,根据对语段的理解,考生要找到语段的陈述对象是:“科学发展”和“艺术发展”,注意结合文段概括两个对象的特点:“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艺术史则是一片冰天雪地”。 5.BD

答案第2页,总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在平时研读名著的时候,要从情节内容、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作品主题等角度进行积累和识记,同时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认真研读选项内容。选项B,司马懿并未发兵,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日:“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选项D,提出这个提议的是德蓬风庭长,而不是格拉桑。故选BD。 6.A 7.B

8.(1)从天黑到天亮下了太多的雨,住所房屋坍塌,我守护妻子儿女没有闲暇,为什么要迎候你呢?

(2)柳宗元这个小子,占有(享有)“柳州”的称号很久了,我一旦(或:如果)到了那里,(我的名声)就会盖过柳宗元,(我)就要内心不安了。

9.处世上(精神上):傲视权贵;语言上:狂傲(狂妄)不驯;学问上:自视甚高;行为上:不拘小节。 【解析】

6.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刺”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故选A。

7.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特点的把握,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文中指最高级别的学位”说法有误。“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故选B。 8.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答案第3页,总1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雨淫”太多的雨;“圯”坍塌;“妻子”妻子儿女;“何”疑问语气词,为何。(2)“小生”小子;“擅”占有;“往”前往;“夺”夺取;“其”代词,指柳宗元。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第四段中,桑悦的“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需要在第四段中进行理解概括,在概括的时候注意扣住桑悦“狂”的特点: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从以上的人物语言可以看出其对权贵傲视,体现了其狂傲的性格,狂傲的资本就是他过人的才华。 【点睛】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0.史才固以檃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11. 黄宗羲、 顾炎武

12.写诗要根据事情抒发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形象;而写史虽需要剪裁改写,更要从事实落笔。 【解析】

1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句子并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而”“诗”“即”“则”,根据以上关键词即可很好的给文言句子断句,这里要特别注意

答案第4页,总15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bl1s6q60c0mq5e7eayt5nd0e7n2rf017a4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