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成立于1908年。
代表人物:罗斯【美】——《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定义
母学科:心理学和社会学。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是怎样受他人影响的。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相对于个人行为而言
指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E)
B:行为;P:个体;E:环境 2、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S—0—R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研究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 围绕人性的争论 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论 二、经验描述阶段
有一系列的著作出现,但都是经验式的。 如: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三、实证分析
特点:实证研究、定量研究 应用研究 例如:
1、特里普利特的社会促进效应研究
1
2、瑟斯顿的态度量表
3、谢里夫的群体社会规范形成和变化研究
4、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人际关系的测量。
5、勒温的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群体绩效的影响。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例如:霍桑实验 2、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对象为人,实验不能对研究者的身心产生伤害。 具体的守则见书P110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尽可能少干预
优点:得到的结果比较真实 缺点:可控性小 2、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一起 优点:能获取内部信息
缺点: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干扰到实验结果。 (二)调查法
1、口头调查——访谈法
结构访谈是按照一个固定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结论规范、易于统计。但死板,不能获取意外的有用信息。(多为定量研究)
非结构访谈只有一个访谈提纲。灵活性强,但主持者要有较高的访谈技巧及把控局面的能力,以及分析访谈结果的能力。(定性研究) 2、问卷法
采用统一的、严格涉及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1)特点
标准化程度高 收效快 (2)组成部分
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3)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视性原则(不能歧视某些被试的受教育程度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 (三)档案法 文献资料法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中的”生态学效度“——实验的被试主要是白人,而且主要是大学
2
生。导致实验的结果不具有普及性。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
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一)简史
起源于行为主义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创立 (二)学习的机制 1、联想
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的联想。 2、强化——直接经验 通过正强化学会某种行为 通过负强化避免一种行为 3、模仿——间接经验
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获得与榜样相似的行为 (三)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与结果,获得新的行为方式 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选择)
在此阶段,完成选择观察的对象 2、保持过程(观察)
将观察的结果编码,进行保存。表象和言语编码 3、动作再现过程(模仿) 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转化为行为 4、动机过程
将行为与结果联系,用结果来强化原行为。 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观点: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所以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来研究社会行为。 霍斯曼的五个普遍命题: 1、成功命题
受奖赏,则原行为重复出现。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的行为。 3、价值命题
结果的价值越高,重复该行为的概率就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
相同奖赏的重复次数越多,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
受到初期未料的惩罚 侵犯行为 愤怒 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 得到(超过预期)奖励 赞同行为 高兴 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
3
三、符号互动论
观点:主张在社会互动中来研究个人行为和活动,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 作用:帮助形成自我概念、建立相互关系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2、人格的三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3、泛性论 (二)荣格
1、对“力比多”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不同 弗洛伊的:力比多——性的动机
荣格:力比多——生命力。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
2、情结: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属于个体潜意识。 3、集体潜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先天遗传的。个体无法意识到。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三)新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1、霍妮
主要研究神经症
暂时缺乏对困难情境的适应能力 情境性神经症
个人的生活环境 人格结构的变态 (性格)神经症
神经症确定的标准:当时的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正常的行为模式。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1、从社会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育的过程。
2、从个体角度: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时间(1)到成人期;(2)终身化(再社会化 )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成员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获得角色认知,并且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并且有加长的趋势。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