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3:59: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频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长时间的拥挤通勤,加上网上交流取代线下社交,许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独。

社交媒体正在改造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以“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都市为例,忙碌的上班族除掉每天工作的八小时,用来通勤的时间普遍在两小时以上。这是很多人现实生活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得以蓬勃发展。在中国,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崛起为人们线上的社交提供了可能。如今,每个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微信上,在朋友圈展示“自我”,在微信群里寻求沟通。微信群的数量,似乎标示出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

但是,这种实时、快捷的方便性也带来了欺骗,时间久了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微信中所展示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在朋友圈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呢?“我们习惯用一张面具来伪装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留在了朋友圈,却总是在现实中活出了反面!”“希望你过得好,像朋友圈里一样好。”这些网上流行的“金句”,虽有调侃意味,但却反映出另一种真实,即网络上的社交不但不“表达现实”,甚至正在改造和代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一种更普遍的境况是,社交媒体日渐统治人们的心灵,让人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畏惧心理。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他们不想见现实中的朋友,也不想和现实中的人产生联系。

这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爱情观。在日本,有媒体做过调查,有相当多的人接受和AI(人工智能)而不是和真人谈恋爱。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以我们的经验来看,由于PS和滤镜技术无处不在,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是一个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风景还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当我们回到现实,难免会对对方感到失望。

但是,那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存在: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人与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现实感,我们从网络社交中又能得到什么?

说到底,之所以有人与人的交流,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网络上的社交,在表面上缓解这种孤独的同时,又在更深处加强了它。这种虚拟的“浅型社交”,其实正在改变人与人关

系的本质——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转基因”。我们对基因编辑充满警惕,却对人际关系的本质正在发生的变化熟视无睹,这不能不让人担心。

(摘编自张丰《“浅型社交”正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媒体正在改造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微信群也正在重新塑造一个人的社交形象。 B.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但也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 C.微信朋友圈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没有人会在上面展示现实生活中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D.媒体平台上的种种虚拟社交,都是一种“浅型社交”,它会让人变成“技术的奴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网络社交,文章先交代其产生的背景,接着分析现状及问题,最后引出担忧,条理清晰。

B.文章以相当多的日本人接受和人工智能谈恋爱为例,证明社交媒体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文章通过正反对比,在论证社交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论证了其潜在的影响。

D.“人际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点明,这样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在微信中可能是个口若悬河的社交达人。 B.沉溺于媒体社交的宅男宅女,患“社交恐惧症”的几率比平常人更大。 C.一个人加入的微信群越多,那么他(她)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就越大。 D.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现实感,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手机微信来感知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8月22日司庆日上,泰康保险集团发布了基于对选取的22个省份中的27个城市展开调研后的《我国典型地区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服务能力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几方面特点: 1、人员配置数量不足

73.9%养老机构反应存在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回答不缺少员工的仅占9.4%。特别是在专业人才、护理员、年轻员工及医疗护理人员等方面普遍人力不足。多数养老机构反应招聘员工困难,且人员普遍存在高流动现象,人力较为稳定的养老机构不足15%。 2、护理员的年龄普遍偏大

报告称,访谈中发现,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回答护理员平均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到85%,其中回答护理员平均年龄在50岁及以上者占到48.9%,院长普遍希望能够聘用到年轻人。而且院长/副院长在访谈中普遍反应护理员文化程度偏低,反应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访谈人数的46.1%。 3、工作强度较大、缺乏晋升体系

报告显示,参与访谈的40%左右的院长/副院长认为机构内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适中,另外56.3%认为工作强度较大和很大,认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较小的仅占5%。院长/副院长访谈结果显示,机构一名护理人员平均照料失能3-5人,半失能6-8人,自理10-20人,居家4-6位老年人的比例最高。

职位晋升体系方面,报告调查发现,一半的养老机构没有明确的职位晋升体系。近20%机构的晋升路径还不顺畅,养老机构人员职业晋升路径不论从制度建设还是具体的实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三成机构没有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

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方面,有1/3的养老机构没有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部分购买”的比例较高,达到了46.2%;“全部购买”的比例最少,占19.6%。

(摘编自经济观察网《泰康调研报告:近八成养老机构表示护理人员不足》)

材料二

河北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河北省级财政将从2018年1月1日起对机构建设等十个养老服务项目给予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其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养老护理人员奖补问题。据悉,河北省级财政每年将安排不少于200万元,专项用于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奖补。

除了奖补之外,专家建议应推出更多导向性政策,引导更多人加入养老护理员阵列。 “应当建立养老护理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如政府出资开展培训和技能鉴定、特岗津贴、公益岗位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补助,来吸引更多人加入这支队伍。”一家家政培训公司的负责人分析认为,现在为什么月嫂那么火,因为培训月嫂、育婴员都免费,培训机构也有补助,才会有那么多人和机构都来做月嫂的相关产业,“如果把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奖励和待遇

提到比月嫂高,那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一行业。”

(摘编自《河北:养老遇到“缺人”的尴尬》)

材料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曾提出,养老护理专业应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按照这个规模,我国应当有3000万人来从事这个行业。有数据显示,国内养老护理员缺口达千万。如此庞大的用工缺口,显然不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所能弥补,必然需要大量社会劳动力参与其中。旨在鼓励长期从业的岗位补贴固然重要,不过,职业培训与指导显然更为迫切——只有先学会职业技能,才能在这个行业干得长久。

作为一种职业,养老护理员属于企业用工范畴;作为养老事业的一部分,养老护理员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一职业本身提供便利。一方面,可以针对养老机构的服务类型和内容进行分级管理,为此提供对应的政策帮扶;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普通养老护理员岗位提供免费的入职培训,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在分级培训、分类补贴的基础上,有助于养老护理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摘编自赵志疆《养老护理员也需要制度“护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情况显示,养老机构不缺少员工的不足十分之一,普遍反映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并且养老机构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强。

B.现在养老机构员工的五险一金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养老机构并没有给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即使购买,多数也只是“部分购买”。

C.河北日前印发了关于养老的意见,其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奖补,除此之外,还推出很多导向性政策,引导更多人加入养老护理行列。

D.按照养老护理专业的规模来看,我国应该有300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但是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竟高达千万,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在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偏大,护理员平均年龄在50岁及以上者甚至占到将近一半,由此看来,我国需要一大批年轻的养老护理员。

B.现在养老护理员的文化水平偏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养老护理水平,所以说,以后如果养老护理员充足了,不能再招收初中文化以下的。

C.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除了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之外,还需要鼓励大量社会劳动力参与其中,以弥补缺口严重的问题。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bqer8d23u3bj0w6iip07zlrl1bkfq0131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