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略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意向性
作者:金军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
“意向性”投射到小学古诗教学上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古诗(作者)之间相互关联的意识活动,即引导学生“私人的”意向性活动进入“公开的”意向性活动,促使学生从个体的模糊感性认识逐步转向明晰的理性认识。 一、读诗,唱响童梦的欢歌
在古诗教学意向性中,教师意向的体现就是营造一个能够容纳师生和古诗意向可以共存、相互滋养的环境。 案例:《峨眉山月歌》
师:李白怎么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可奔腾的江水又怎会理解一个少年的情怀呢? 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江水的流速很快。
生:越快越能表现他不愿离开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知道,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知行”与“知情”统一的过程,诵读也不例外。教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和引导者,要理解和利用古诗的意向性,充分地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感知和学习的情境。这个情境既要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有关,又要能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师生间有了对母语的丰富性和文化味的感受、沟通,教师的范读就为学生培养语感提供了条件。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和学生基于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认识,才能实现文本的平等解读和学习。 二、画诗,描绘出梦的镜像
想象画面是让孩子接近古诗艺术的重要环节。古诗的意向性具体表现在对意象的塑造上,从作者立场来看,他所创作的诗歌已然是超越于“景语”的“情语”,但立足于读者立场,特别是儿童读者的立场,如果没有可以依托的实物来感知,他们的体验必然是空洞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学生意向的重要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