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生物3月诊断性测试(一模)试题(含解
析)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泌蛋白的加工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B.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膜蛋白有关而与磷脂分子无关 D. 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亲本是具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核孔和染色质。
【详解】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A正确;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B正确;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有关,与磷脂也有关,C错误;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 2.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条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D. 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指的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指的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在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不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是通过“-脱氧
1
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表达过程中基因转录被抑制,对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没有影响,B错误;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C错误;根据题意“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可推知,抑制的实质就是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D正确。
3.核DNA被32P标记的精子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受精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两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放射性细胞数量与所有细胞数量之比逐代减少
B. 放射性DNA分子数与所有细胞总DNA分子数之比逐代减少
C. 可以确定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数,因为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D. 无法确定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数,因为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含有标记的DNA分子在未标记的原料中连续复制两次,带有放射性标记的DNA分子数与所有细胞总DNA分子数的比例将逐代减少,A错误。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含有放射性,但第二次分裂后含有放射性的细胞数无法确定,C错误。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定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与细胞分裂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B. 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
2
条件稳定所时,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因此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正确。 5.科研人员将铁皮石斛的带芽茎段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原球茎,并探究6-BA与2,4-D诱导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5mg·L-16-BA与0.8mg·L-12,4-D是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 B. 实验结果表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实验结果表明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D. 6-BA和2,4-D对原球茎的增殖起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究6-BA浓度和2,4-D浓度,因变量是原球茎增殖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两种溶液的浓度都为0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少;当6-BA浓度为0.5mg/L、2,4-D浓度为0.8 mg/L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6-BA浓度为0.5mg/L、2,4-D浓度为0.8 mg/L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但是不能证明此组合为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A错误;与2,4-D浓度都为0的对照组相比,其他浓度的2,4-D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说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由于缺乏两种溶液单独使用的对照组,因此无法比较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与单独使用的效果的关系,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6-BA和2,4-D组合,原球茎的增值数不同,说明6-BA和2,4-D
3
对原球茎的增殖起调节作用,D正确。
6.有甲乙两对表现型都正常的夫妇,甲夫妇中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乙夫妇中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甲夫妇的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甲夫妇所生子女不会患白化病 B. 无论乙夫妇的男方家系是否有血友病史,所生女孩都不患血友病 C. 调查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需要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D. 无论乙夫妇的男方家系是否有血友病史,所生男孩中患血友病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两种疾病分别受A、a与B、b控制。两对夫妇都正常,基因型都为A_XBX_、A_XBY,其中甲夫妇中男方的父亲患白化病,则甲丈夫的基因型为AaXY;乙夫妇中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则乙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1/2A_XX。
【详解】若甲夫妇的女方家系无白化病史,则甲夫妇的相关基因型为AA、Aa,后代不可能患白化病,A正确;由于乙丈夫没有血友病,相关基因型为XY,因此他们生的女儿都不可能患血友病,B正确;调查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需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关于血友病,乙夫妇的基因型为1/2XBXb、XBY,所生男孩的发病率为1/2×1/2=1/4,D正确。 7.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渊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B
Bb
B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