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 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
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 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 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 乡 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 .
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或答: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示例2:这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 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
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
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
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
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词牌名 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
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
被天风吹散了而已。“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
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 3.A[词
的前二句是在
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
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
也“香零落”。理由(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
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
花略高一筹。赞同扬雪抑梅说: 理由(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
中零落殆尽;理由(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
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
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无奈。 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
L宫调名 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
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
景。 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由静态到动态地表
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
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3.运用了比喻
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
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1.示例一: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来,写
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示例二: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鹜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
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 2.山,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美。 3.“落残霞孤鹜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月影低”说明月
亮已挂在天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 27.[双调·蟾宫曲]I际古 ·
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1)同意。本曲通过对
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2)不同意。本曲由追寻历史
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部分题材内容篇 28.台 城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
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