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考试2014届必修二复习:一、二单元提纲 第 1 页 共 7 页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般情况下,受 率影响较大。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水平。 主要因素有: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3、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
①原始型: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当前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严重的人口问题出现。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容易产生人口 化问题,造成 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 、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是因 率下降引起增长速度加快,再由 下降引起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 ” 型的过渡模式, ②发达国家处在“ ”型的现代模式;
③中国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 型向“ ”型过渡。 ★自然增长率最高、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洲和 。 【小练习】右图中甲乙两国, 表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增长属于 型模式。 表示发展中国家,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1.2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 “人口爆炸”(越来越快)。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1)环境承载力: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 规模和 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一定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 人口数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 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类似,明显区别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1) 性,2)相对性,3) 性。 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3.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呈正相关因素为主: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文化 2)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反相关 3)木桶理论——短板因素起决定性。(限制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界定条件:①改变定居地——时间较长(半年以上);②跨越政区界线
1
水平考试2014届必修二复习:一、二单元提纲 第 2 页 共 7 页
2.类型的划分
1)根据空间范围划分:1)国际迁移——跨越国界: 2)国内迁移——只跨越国内行政区。 2)根据成因分类:① 不同主导因素——如战争难民、环境难民、工程移民等等。 ②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的不协调,是导致了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推拉理论——推:迁出地不利人口居住的因素,拉——迁入地有利人口居住的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人口向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区迁移。生态恶化、灾害具有 力作用。 2)经济因素:主要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落后地区迁 率高,而发达地区迁 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4、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1)国际人口迁移的现状:由 中国家迁移到 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向 强度大, 机会多的的国家迁移(如中东各国外籍工人很多)。 2)重要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
①美国: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经济、环境因素) ②德国:由北部向南部(多瑙河流域)迁移 ③日本:向国土南北两端迁移 ④俄罗斯:由欧洲向亚洲(西伯利亚地区)迁移←(开发国土) 5.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1)基本流向:①从农村流向城市和工矿 区、②从内地流向沿海地区、③从经济
①②③④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④从山区向
平原迁移;⑤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迁移。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 2)经济原因为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文化背景与人口:婚俗(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 3.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好;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 城市空间结构
考点一 城市的区位
1.1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1.空间位置——绝对区位; 2. 与周围相关事物的联系——相对区位
1.2城市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湖、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1.地形因素:1)平原地区城镇密集,我国城市大多在第 级阶梯上; 2) 带高原上城市较多。如巴西利亚地处高原,气候 宜人。(热带低地闷热)。 3)山区对城市限制较大:城市稀少,多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呈 状分布。
如黄土高原的 和 谷地,陕南的 谷地。甘肃的 走廊。兰州城区沿黄河谷地呈 状分布, 和河流是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2.气候因素: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热条件好,城市密度大。
●过度湿热、干旱、高寒地区不利城市发展。
举例:我国东部季风区以湿润区和 区为主,水热条件好,城镇密度 ; 地区
2
水平考试2014届必修二复习:一、二单元提纲 第 3 页 共 7 页
属于 和干旱地区, 高原因气候高寒,城镇稀少。
3.河湖因素:河流湖泊具有 和 功能,对城市发展有利。 1)我国 地区有沿河设城的规律
2)河流 处、 三角洲地区,河流 处、河运 点和 处,滨湖地带、港口附近利于城市发展
3)山前 平原、荒漠的 地区有利形成城市,如新疆的城市呈串珠状分布在 盆地的 地带, 和 是主要自然区位因素。 1.3城市经济区位
1.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主要随 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 2.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良好的城市经济区位): 1)在人流、物流集聚地
2)河流交汇处 (如 、武汉)或大河流入海处(如 、 天津?);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火车拉来的城市”—— 、宝鸡、石家庄?;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山东曲阜、古都开封、桂林、黄山市?
5)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如二连浩特、绥芬河等。 ★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具有历史继承性。受政策、外交影响较大。 深圳的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优越的 和国家的 政策。 考点二 城市的区位
2.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还有: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2.2 城市功能分区:
1)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基本因素:①与市 的距离②交通的 性 2)承租能力与基本功能区的分布
①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占地最多。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承租能力较差 ③商业区:承租能力最强,效益最高。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中央商务区)和街道两侧。 3)西方城市结构模式:(见教材P32)
①同心圆模式: 的距离为影响地租的主导因素。 ②扇形模式(交通干线两侧地租较高)、
③多核心模式(大型城市除中央商务区外还应有次级中心,它们位于交通便利处,可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8.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以中心地为核心,服务范围表现为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级别越高、门槛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全,数目越少;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理解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
2)城市化的三大标志: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指标。
3
水平考试2014届必修二复习:一、二单元提纲 第 4 页 共 7 页
4)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许多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1)“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发展过快即超前城市化。比如南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国; 2)“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亚非国家。
A
B
甲图乙图
【小练习】如果甲图表示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那么,在①②③阶段。能代表我国和英国当前城镇化阶段的是依次为 和 。在乙图A、B两条曲线,能放映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 ;它们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是人类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 1)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地面硬化,不利雨水下渗,导致地表不稳定径流增加,防洪难度加大。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功能分区; 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
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
4)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5)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主要问题: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基本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