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0章 第32讲(含答案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4:38: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氯化铁是黑棕色晶体,沸点为315 ℃,有强烈的吸水性,易潮解。某小组同学对无水FeCl3能否分解产生Cl2,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甲同学认为装置B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即可证明无水FeCl3能分解产生Cl2,乙同学认为不能得出此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提出了改进意见,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装置H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F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一段时间后,装置G中试纸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说明FeCl3已经开始分解。 ④实验结束后,取装置D中残留固体溶于稀盐酸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说明FeCl3已经分解完全。

答案 (1)装置中的氧气也能将I氧化为I2(或加热时FeCl3会变成FeCl3蒸气进入装置B中将I氧化为I2)

(2)①氢氧化钠溶液(合理即可) ②除去FeCl3蒸气 ③先变红后退色 ④KSCN 溶液未变红色

解析 (1)该实验条件下能将I氧化为I2的物质,除了无水FeCl3分解产生的Cl2外,还有装置中的氧气,以及沸点较低的FeCl3受热变成的FeCl3蒸气。(2)装置E为安全瓶、装置F用于除去FeCl3蒸气;装置G用于检验氯气,若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即可说明FeCl3分解产生了氯气;装置H用于除去氯气;FeCl3若完全分解,则生成FeCl2,溶于稀盐酸后,溶液中不存在Fe3,加入KSCN溶液不会变红。

2.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略)验证CO能还原CuO,并探究其还原产物的组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验证CO能还原CuO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气体通过A时,从______(填“a”或“b”)口进。 (2)组装仪器,各装置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 )→( )( )→( )( )→ ( )( )→( )( )→( )。

(3)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CO能还原CuO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还应增加一个装置,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CuO的还原产物

反应结束后,F处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全部变为红色。

[提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为①Cu;②Cu2O;③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CuO为黑色;Cu和Cu2O均为红色;在酸性溶液中Cu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

应。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分别取少量红色固体放入洁净的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1 2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猜想________正确。

[实验评价]在上述实验中,实验________(填实验编号)无法确定红色固体的成分,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 现象 试管内红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有无色气体逸出,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 试管内有红色固体,溶液为无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 Ⅰ.(1)干燥管 a

(2)i c d g h a b j k f(g、h,j、k可互换)

(3)吸收NaHCO3分解产生的水蒸气,以免高温下水蒸气与碳粉反应生成H2,对实验产生干扰 (4)F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吸收尾气中的CO,防止有毒气体排入空气中

Ⅱ.Cu和Cu2O ① 1 3Cu+8H+2NO3===3Cu2+2NO↑+4H2O、3Cu2O+14H+2NO3

===6Cu2+2NO↑+7H2O

解析 Ⅰ.(1)A是干燥管,干燥气体时应“大进小出”。(2)正确组装实验装置,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本实验是验证CO能还原CuO,所以首先要用CO2和碳反应来制取CO,CO2来自NaHCO3的分解,但NaHCO3分解产生的水蒸气能与碳反应生成对实验有干扰的H2,故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前要用浓硫酸除去CO2中的水蒸气,为了验证最后生成的CO2是由CO与CuO反应生成的,气体在进入F前要用A将D中未反应的CO2除去,故连接顺序为i→c,d→g,h→a,b→j,k→f。(3)NaHCO3分解产生水蒸气,而高温下水蒸气与碳粉反应生成H2,对实验有影响,故要除去。(4)证明CO能还原CuO,既要说明CuO发生的变化,又要说明CO反应生成CO2。(5)由于尾气中含有CO,该实验结束需要对尾气中的CO进行处理。Ⅱ.Cu和Cu2O都是红色固体。如果红色固体中有Cu2O,根据已知信息,实验2中,加入稀硫酸则会生成Cu2SO4,Cu2SO4进一步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u2,但溶液未显蓝色,说明红色固体为Cu。

由于Cu和Cu2O都会与稀HNO3反应生成Cu2和NO,所以通过实验1无法确定红色固体的

成分。

题型二 定量测定型 1.定量测定的常用方法 (1)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量气装置的设计:

下列装置中,A是常规的量气装置,B、C、D是改进后的量气装置。

(3)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

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

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5)热重法

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热重法是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2.定量测定实验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一种简化式子。在多步反应中,它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完成。

正确提取关系式的关键: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如用Na2S2O3滴定法测水中溶氧量,经过如下三步反应: ①O2+2Mn(OH)2===2MnO(OH)2

②MnO(OH)2+2I+4H===Mn2+I2+3H2O

③2Na2S2O3+I2===Na2S4O6+2NaI 因此水中溶氧量与Na2S2O3之间的关系为 O2 ~ 2MnO(OH)2 ~ 2I2 ~ 4Na2S2O3

(中介物质) (中介物质)

[典例剖析] (2017·全国卷Ⅱ,28)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 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

2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23+I2===2I+ S4O6)。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搅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0章 第32讲(含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cdjb6eu5j6h1tx45d7638ccg96mxg0070h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