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谈美书简 三、谈人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P23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虏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P24
首屈一指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原始人类婴儿对父母的性爱和妒忌所形成的“情意综”到了现在还在暗中作祟,采取化妆,企图在文艺中得到发泄。于是,文艺就成了“原始性欲本能的升华”。P32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日渐构成一个整体。“荷叶藕,满塘转”,互相因依,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决不能把美学看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把关起门靠自力更生。有些立志要搞美学的人及不学哲学,又不学历史,又没有文艺实践经验,连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史、艺术史、语言学乃至宗教神话之类也不想问津,甚至对当前文艺动态也漠不关心,而关起门来“深思摸索”,玩弄概念游戏,像蜘蛛一样,只图把肚子里的丝吐出来,就结成一张包罗万象的网。P42-43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P46
从此可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粮食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P49P46 现在就单从艺术方面来看这种辩证统一是如何通过劳动来实现。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P54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体现。 P65
很明显,阶级性也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到了共产主义时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消失,而且会日益丰富化和高产化。那时文艺虽不再具有阶级性,却仍必然要反映人性,当然是反映具体的人性。“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特殊,体现于共产主义时代的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 P67
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最高美。至于世界上其他各级存在物,只有按照它们的暗示
到人或令人想到的程度,才或多或少地获的美的价值。 P79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听众就从这个音调节奏中体验或者感染到那种思想个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 P82
都是把物写成人,静的写成动的,无情写成有情的,于是山可以看人而不厌,柳絮可以癫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领略黄昏雨的滋味。从此可见,诗中的比和兴大半起于移情作用。 P104
批评家老是想知道音乐家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对所谈的问题往往十分没有懂得一分。上帝啊!将来有一天,人们不再追问我们神圣乐曲背后隐喻的意义是什么。你且先把五度音程辨认清楚。 P107
“艺术”这个词在西文里文本是“人为”或者“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读《谈美书简》有感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
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
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