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孩子绝大多数小时候都是面无表情,一天玩6个小时,至少半年以上,还不见得能够表达出丰富的表情。早期都是脱离情景教学,所以教学效果不好。做情绪辅导,把他心理的想法说出来,协助他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提出一个能够接受行为的方案。孩子不能放任也不能强压,要引导他遵守团队的规范。教育哲学是“随瞬而转”。有些孩子训练到一定程度之后,知识都有了,觉察能力不够,控制能力不够。情绪来的时候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情绪来了。如果让她自己知道自己情绪来了,能够自己去应对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是非常高级的心智能力,提升她的自我觉察能力。这个很难,你看我们自己都不能在生气之前觉察到。还是有方法的,数鼻息,数十下。这个做不到可以练习儿童瑜伽。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训练你自身行动的控制能力。我们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小孩子要是不懂,你就找一个人演习。现实社会的运作就是明哲保身,让她有这个体验她才能改变她的想法。人都是通过体验来改变行为,通过正向的经验,每个孩子气质不同。呼叫器是妈妈按一下,但是妈妈不直接告诉她做错了什么(离人太近,闻别人等错误行为),让她自我觉察。每个人重视的事情不一样,对这个人了解你才知道她重视的是什么。只要小瑄妈妈call的,小瑄都知道妈妈在提醒她什么。柯老师call她的,她未必知道。认知学派里有自我管理。设定目标、建立行为、自我增强。自我管理的训练很有效。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程度再好,上课也有不专注的表现。 ---------------------------------------------------------------------------------------------- 从眼神和语调察觉他人情绪
Baron-Cohen设计了「由他人眼神读出心思的测验」(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st)。
测验方式:呈现眼睛、嘴巴及全脸三种部位的表情照片。 照片内容:10个基本情绪 (高兴、难过、生气、害怕、惊讶…) 10个复杂情绪 (诡计、内疚、沈思、羡慕、无聊…) Kleinman、Marciano和Ault(2001)发展了「心理狀态声音测验」(Mental state Voice Task)。
录制六种基本情绪的声音(高兴、伤心、生气、害怕、惊讶、失望)和六种
复杂情绪的声音(自大、内疚、镇定、焦虑、无聊、有兴趣的)
研究结果显示HFA组不仅无法从眼神推测他人的心理狀态,亦无法从声音正确推论。
---------------------------------------------------------------------------------------------- 心智理论缺损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 ※难以从别人的眼神解读讯息 ※只会从别人话语的表面解读意思 ※容易被认为不尊重别人及态度粗鲁。 ※过度诚实 ※多疑心
※无法看到别人也可能具有知识且愿意帮助别人 ※说服别人、妥协及冲突解决的能力发展迟缓 ※具有不同型式的内省及自我意识
※无法理解某件事物可能引发困窘的情绪 ※焦虑感
※处理社会性信息的时间要花费较久,因为主要依靠智识而非凭直觉 ※身体及情绪的耗竭感
提起一个念头,不停地监控自己的情绪。写日记、画日记、演也可以,多种方式让他回过头观察自己一天所作所为。很多禅宗就是“以心观心”。有没有提起一个念头改善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你就回去改善。对我们孩子,传统上就是自我管理这个办法,结论是一定要用。《自闭儿的春天》可以看看。我们的孩子在解读社会性信息就好像我们在学外语一样,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直觉,一定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变成直觉。因此你要等待他,不要催他。遥远星球那个孩子,他常常觉得很累,他要更加专注地去关注周边的事情,就很累。比如我用台语说,用英语说,你听会很累。身体及情绪的耗竭感就是从这里来的。要他们补充能量很重要,要有正向的情绪。多运动。学习的活动内容尽量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太多。可以补充维生素和DMG。我尽量吃没有煮过的蔬菜和水果沙拉小黄瓜。我吃维生素B群,吃提炼出来的北冬虫夏草(台湾富享生技公司生产)。在那之前我吃灵芝,牛樟芝。
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药或者手术能够治愈自闭症。运动最有效,能改变孩子的生理状况,流汗、排泄大便都是排毒。想方设法让孩子运动。
孩子过敏或者不耐受,牛奶鸡蛋麦类过敏的现象就要禁食。人类所需蛋白质一天只要50克,不吃肉吃豆腐豆浆坚果。癌症大部分都是动物性蛋白质诱发。吃素尽量不吃加工品,尽量吃从地上摘起来的蔬菜、树上摘下来的水果。吃有机的食物比较健康。有些孩子确实有重金属中毒,就去监测排除。有些孩子肠胃里有坏菌。要补充维生素来改善菌种的生态。生物疗法可能可以大幅度改善,但是不能变成非自闭症。最有效的办法只能通过密集的互动和训练。游戏和生活才能解决核心问题。PCI第一阶段中我说过的有些孩子确实由自闭症变成了非自闭症,自闭症要强调社会性、情绪调控。要拼命和他玩、互动和交流,一天不得少于3个半小时,最好超过10个小时,一个星期不得少于25小时,半年2000个小时能够看到明显的进步。越早开始越好,最好在三岁以下开始干预。 为什么会有情绪?
让你情绪不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绪。
---------------------------------------------------------------------------------------------- 情绪的升华
心随境转则迷,境随心转则悟,教育之道无他,化迷转悟而已。
做情绪调控最好就是预防他情绪的发生,控制发生的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变他的想法来改变他的情绪。佛家的说法是“顺增缘,逆增缘。”提升我们孩子的心境,看过去众生皆佛,暴怒改为感恩、感谢的情绪。
相关推荐: